如銅錢正反:藝術家劉梅玉的畫與詩

秀實,世界華文作家交流協會詩學顧問
秀實,世界華文作家交流協會詩學顧問、香港中文大學專業學院寫作班導師、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委會審批員、廣州外語外貿大學創意寫作班導師。 曾獲「新北市文學獎新詩獎」、「香港大學中文系新詩教學獎」等獎項。 著有詩集《步出夏門行》、《婕詩派》、《臺北翅膀》等。評論集《劉半農詩歌研究》《散文詩的蛹與蝶》、《止微室談詩(1-5)》等,另有散文集、小說集等著作。 2020年獲頒羅馬尼亞東西國際學院(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rient-Occident, Romania)院士銜。

01

午間在臺北城大安區的「祕徑小食光」餐廳見到馬祖畫家劉梅玉。她給了我一疊叫「之後的島」的明信片,共十張。正面是畫,後面是新詩。

這十幅畫作,是畫家在其眾多創作裏挑選出來的,可視為其中的最優者。評論家的注意點應放在藝術家的高峰處,這是評論的初心與本質。劉梅玉的畫,具有屬於其個人極大的「傾向性」,包括色彩與線條,這即作品風格形成的必然。

梅玉的畫偏近「印象派」,模糊了物的形狀而直接呈現「心象」。印象派作品創作時,畫家必得進入一個精神狀態,泯滅形與色,而以「心」對外界作出感應。這有類科學上的「熱能感應」,讓形狀都變成一種浮動不同顏色的塊狀體。畫作上下左右的方位如何,如果不是背後的詩,四者皆有可能。這裏,文字成了畫作的座標而存在。

「從真實作者直達真實讀者之間的毫無遺漏的訊息傳逹,是完全不可能的。文本讀者實際上並不是被動的意義接受者,而是最後的意義製造者。」(見〈作者∙敘述者∙讀者〉,舒凌鴻著,刊《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這段話是就文學作品裏關於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互動而言,然以之論畫也是合宜的。

印象派畫作的解讀,往往取決於讀者,即所謂畫作「最後的意義製造者。」而因為配了詩作,便有了至少兩種不同的解讀路徑。譬如「40號壓克力畫」,兩者解讀如後:

解讀:

無文字詮釋

 

在灰黑色上,一些不規則的人的肢體相互糾纏與碰撞,泥黃色的細小點狀與線條,便即因糾纏碰撞而來。煩擾不安布滿整個畫面。上邊黃色框是缺口,既是紓緩的存在,也是紛擾的源頭。下方空白的處理表示仍未沉下來。
解讀:

有文字詮釋

 

詩題〈一人份的島〉極有意思,寓意其對島嶼生活的滿足,我只佔一人份足矣。這與畫是相互發揮的。其中最下方的塊狀體可視為畫家本人,他在竭力遠離爭鬥的主體。塊狀體即「肋骨」,這裏具有性別的含意。島,有「被困」的寓意。畫上方的黃色框架,是門連通內外,另一塊黃色正待縫合或脫離。
之後的島:畫作。
之後的島:畫作。 圖 / 秀實提供

02

午間在臺北城大安區的「祕徑小食光」餐廳見到馬祖詩人劉梅玉。她給了我一疊叫「之後的島」的明信片,共十張。正面是新詩,後面是畫。

這十首詩,都是畫作所配寫的文字,自不能視為其中的最優者。以詩配畫是詩歌創作的「個人方式」,其優者在圖象的支配底下作出相互的詮釋,而其弊者則是對詩歌創作上自由意志的限制。故而詩畫相配,要做到兩者不互作干涉妨礙。古人說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中的「有」字,便即這個意思。

朱光潛在其《談美》一書中,指出:「詩(Poetry)這個詞在西文裏和藝術(Art)一樣,本義是製造或創作,所以黑格爾認為詩是最高的藝術,是一切門類的藝術的共同要素。」我一直以為,詩較之其他藝術,走得更遠,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詩與遠方」。〈她的艾綠色〉相配「10號油畫」,看這文字:

整個午後都被刨成/細末狀的檸檬夜/橄欖綠的巴莎諾瓦/讓一座村莊輕輕的搖

伯爵戚風氣味的巷弄/把黃昏拉得很長/晚歸的人吹起暖色的海/向黑夜而寫的
手稿/有著奶酒咖啡的形狀
在苔綠與豆黃之間/是她私釀的色票/貓簿荷,雀扇,白銀珊瑚/慢慢把街景/
拼成一艾綠時光

詩運用了許多專業的「學術語言」,帶來了陌生感。詩歌語言「陌生感」的藝術果效,得看其相互間的依存關係,「陌生詞彙」猶如「陌生人」,好壞得看其在社交圈中的相處。這首詩,詞語的「陌生值」高,然因為適當的布置,讓作品擁有別樣風情:複雜的官能築構出如置身其中的立體空間。學術語言被詩人剝下了專業的定義,成就了感性的載具,是此詩精彩之處。

配40號壓克力畫的〈夜的腹語術〉第二節的「在夜裏,有些黑暗很深/從自己的舊眼睛/緩慢的爬出去的那群人/後來,還是在迷路」,乃極為精彩的述說,較之朧朦派詩人北島的名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來尋找光明」來的細膩而深刻,如這種「繁複」才能應對當下世相,也才有質素更高的藝術性,這便即「婕詩派」主張繁複句子的原因。

詩人先能辨別黑暗的「深」與「更深」,不埋藏得更深,便從舊眼睛裏爬出來,然其依舊惘然若失。世相本來就不是簡單的黑暗與光明的「二元」存在,其間有無數的「第三者」,詩人以繁複句子書寫第三者的真相,成就佳作,「抵抗」世俗。

配10號壓克力畫的〈木質的記憶〉末節:「輕易撿拾之後再丟棄/是他們廉價的信仰/若無其事地刮壞一些/他人的昨日/再若無其事地愉悅著」,是這樣的隱藏著揶揄,其相對的畫作布滿尖銳的棱角不同。語言柔軟,形貎輔之;形貎硬朗,語言佐之。此乃十張之首選。

配40號油畫的〈不正確的劇場〉第二節:「習慣分類的群眾/容易得到安全的日常/拒絕排列的少數/一路長得狹長且危險」,畫是表達不出這個意思,因為我們看不出「安全」與「危險」來,但文字便不一樣了,不單把安危道盡,且倒轉了詞語的褒義與貶義。詩,較之其他藝術,跋涉更遠。

之後的島:新詩。
之後的島:新詩。 圖 / 秀實提供

03

羅馬帝國時期著名詩人賀拉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在《書札∙詩藝》中曾說:「畫如此,詩亦然。」本文據此而作出簡略的評析。藝術上有一種「心物感應」的說法,藝術家如能臻此境界,其詩其畫自能相互輝映,詩不妨畫,畫不礙詩。

南北朝詩人陸機說:「丹青之興,雅頌之作,美大業之馨香。宣物莫大於言,存形莫善於畫。」梅玉以詩宣目所不及之物,以畫存視不能達之形,故成就兩者。

馬祖蕞爾小島,然大海胸襟無涯,梅玉得之,其詩畫各擅勝場,無分軒輊也。然於我作為一個純粹的詩人而言,這些畫作因詩而更蘊深度,文字在這裏呈現出一種破解色彩與線條的神奇力量!其抵達的終點,較畫之遙遠山外,更為渺遠,至無涯的海平線!(2024.2.22凌晨3:10水丰尚)

延伸閱讀

google.com, pub-9231246403495829, DIRECT, f08c47fec0942fa0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