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走過首爾:生態的人與生態的樹

本文作者趙媛媛,畢業於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現於韓國文學翻譯院深造,專注韓國文學方向。曾從事漫畫、網文、短劇與金融文書等筆譯工作,也在娛樂行業擔任過經紀人。現專注韓國文學翻譯、日常生態觀察寫作與詩歌創作。圖 / 趙媛媛提供

立冬的晚上,我和戀人約在鐘岩橋見面。橋下那面牆上,爬山虎已褪去夏天的顏色,只剩下縱橫的枝蔓,張牙舞爪,彷彿在為來年的墨綠蓄勢。季節走到這裡,植物先開口。我和戀人對視了一下,決定換一條路散散步。

從回基路往東,進入東大門區,梧桐最先出現。梧桐樹,高大筆直,肆意向上生長。梧桐葉大得誇張,一片樹葉大過我兩個腳掌,它們靜靜地躺在地上,因沾了夜晚的霧氣出奇地柔軟。

街道另一側是排冬青,修剪得整整齊齊。城市裡,有些樹木被允許自由生長,有些則被限制在規則的形狀裡。冬青的綠四季都差不多,以前從沒認真看過它們,今天因為季節的落差,倒第一次注意到這些常年安靜的存在。

繼續往前,是韓國國防研究院大門。門口站著兩棵褐黃色的樹,樹名我叫不出來,但落葉踩上去脆生得很。我們剛踩了幾聲脆響,就被保安大叔詢問要做什麼,只好趕緊離開。

經過公交站,站牌旁堆著兩大袋落葉。袋口沒有完全封住,能看到不同樹木的葉子混在一起:梧桐、銀杏、楓樹……,在首爾生活了幾年,第一次覺得秋天這麼具體,它不是風景,而是可以被裝進袋子的東西。

再往前走,是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然後是國立山林科學院。山林院的樹林密度很高,從圍牆外望進去,黑壓壓的綠擠在一起,在夜裡,樹與樹彷彿貼得更緊。我們路過這裡很多次,卻從沒走進去過。樹林太厚重,人站在外面反而生出一絲敬畏。

圍牆外橫幅寫著「守護森林,從防山火開始」。今年春天韓國山火頻發,讓這句話顯得更加嚴肅而沉重。沿著圍牆走,空氣裡彌漫著樹林飄出的濕漉漉的草木味,這是明顯的秋天向冬天過渡的味道。路邊的大樹排列得很整齊,枝條明顯修剪過;牆內的樹自由得多,枝葉隨意生長。兩種樹形隔著一堵牆,像是城市生態裡的兩種秩序:一種受管束,一種靠自己。

再往前,是一條窄窄的花徑,小徑寬不足半米,種著各種迷你玫瑰。花朵很稀疏,多數已經凋落,只剩下細細的花桿和幾片花葉,但仍有幾朵努力綻放著,在初冬盛放自己最後的嬌媚。這條花徑,花不算多,也不鮮豔,但能看出有人用心照料。這樣的景象在首爾不算少見,城市把有限的空間分給植物,它們就會盡力把那些空間填滿。

再向東,就來到屬於銀杏的天地。風一吹,葉子像小扇子一樣落下來,腳下鋪上了一片金黃。空氣中飄散銀杏果的味道,這是銀杏樹每年固定的存在方式。遠處的燈光亮起來,意味著商業區到了,安靜的路段快要結束。

走了這麼一段路,突然覺得自己和這座城市的距離拉近了些。樹木、落葉、風聲都在說明,這座陌生的城市有它自己的節奏,而我只是剛好在這個夜晚走進了它的節奏裡。正想著這些,不小心踩到一顆大銀杏果,腳下一滑,味道一下子沖上來。戀人彎腰撿起一片樹葉,替我把鞋底擦乾淨。路燈照著他的背影,這一刻,覺得他像這一路上的樹一樣,讓人安心。

繼續往前走。我回頭望了一眼剛剛走過的路:爬山虎的枝蔓、梧桐的落葉、冬青的邊角、密密的樹林、寥落的玫瑰、金黃的銀杏……,它們都安靜地站在各自的位置上。一個城市的冬夜正由這些細小的片段組成,也是它們,讓一個外鄉人在這裡慢慢找到生活的感覺。

延伸閱讀

 

前一篇文章入鸞山森林聽布農合音 慢活祭美句點
下一篇文章貝殼放大10週年 揪團集資加推百井
賦歸自然生態文選
一片葉落下整個秋天「賦歸自然生態文選」徵稿|生態(ecology)仍然是21世紀人類繞不開的話題,也是人類延續最應關注的項目。廣義的生態包含甚廣,其本質是善良與自然。其高者即「贊天地之化育」,而其於生活中,即包含節約、環保、素食、保育、心理健康、冥想、窮遊、有機、寫作、放牧、修身、芳療、綠色家居、動物遷徙、保護瀕危物種……。 策略風知識新聞網藝文風自2025年始,推出「賦歸自然生態文選」專欄。散文為文學品類之一。然本欄目作者並不局限於散文家,而有各行各業的專才。其文字清通多姿,內容紥實深邃,可讀性高。 本欄目也歡喜讀者來稿,經審閱後刊發,以饗讀者。所有刊登的文章均致以薄酬。臺灣作者將透過郵局轉帳支付,其它地方作者一律以微信紅包折換為人民幣支付。如日後有機會結集成書,將獲贈乙本永作留念,然不另付稿酬。 投稿者視為認同以上各項事宜。投稿者請注意以下各項,以免影響發表機會: 甲)字數連標點1500以內。 乙)題目(包含副題)在12-15字間。 丙)作者生活照1-2張,像素1M或以上,橫式為主,16:9更佳。 丁)投稿專用信箱:lawfuk2012@gmail.com 或 psc518053@163.com。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