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魚之淚:那屬於深藍的真正的史詩

本文作者馬瑩瑩,現為澳門作家協會會長,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博士。2023年起擔任《澳門作家文集》主編,主持多場文學講座,支持文學比賽等,為澳門文學發展注入新活力。代表作品《致賈梅士》被中國現代文學館、葡萄牙卡蒙斯學院、大灣區多所圖書館收藏,其中,音樂作品更應邀至葡萄牙成功演出,展現深厚文學與音樂藝術造詣。圖 / 馬瑩瑩提供

那滴淚,是看不見的。

它不從眼角滑落,不在臉頰上留下濕潤的痕跡。它凝結在每一次遲滯的轉身裡,回盪在每一次探出水面、為換取幾條小魚而發出的空洞哨音中。它是一首被囚禁於水泥池中的、遼闊的史詩,無聲地蒸發在氯氣刺鼻的空氣裡。

我站在巨大玻璃帷幕牆前,像一個闖入異境的窺視者。海洋館並非日劇中的浪漫場景,一汪被精心調控至適宜「觀賞」溫度的人造海水,一片於它而言如同浴缸般狹小的蔚藍。那龐大的身軀就在這浴缸裡,沿著一成不變的軌跡,緩緩地、沉沉地,畫著永無出口的圓。它的背脊是深灰色的、沉寂的山脈,而這山脈,本應在大洋脈動中起伏。

它的記憶深處還留著怎樣的回聲?是千米深處家族間密碼般的哢噠?還是能橫跨整個海盆的吟唱?那吟唱原是求偶的情歌、遠航的號角、生命與生命在浩瀚舞臺上的交響。如今,替代它們的是廣播裡甜膩的解說、孩童尖脆的嬉笑、表演開場時震耳的流行樂。那扇曾能傾聽整個海洋的耳朵,大概早被這片人造喧囂磨得疲憊。

表演開始。訓練師跨上它的背,像一位得意的征服者。它奮力一躍,用這具身軀被賦予的全部力量,把馱著的人頂向半空,濺起巨大的、討好的水花……日復一日。看臺上傳來的掌聲,是獻給這屈從的勳章。我望向它張開的嘴——那順從的弧度像在笑,卻更像一聲被稀釋千萬倍的歎息。

「它的眼神,是我此生不敢直視的深淵。」一位前訓練員說,「那裡沒有憤怒,也沒有怨恨,只有一片遙遠、與這裡全然無關的平靜。」

我終究沒有看清那眼神。
那種平靜比任何狂暴都更令人心驚——那是放棄掙扎、把靈魂放逐到記憶盡頭之後剩下的空殼。

我們到底在觀賞什麼?
我們以為目睹了自然奇蹟,實則不過圍觀一場精心編排的權力戲法:用門票買一場幻覺——看啊,這海洋巨獸、這自由的象徵,也向我們俯首稱臣。將雄渾禁錮、將壯美馴化、將史詩簡化為馬戲,這是人類最深重的「妄自菲薄」。我們不敢在它們的主場與之相遇,便把它們拖進淺池,以居高臨下的姿態,滿足廉價而淺薄的同情。

那片廣袤的、真正的海在哪裡?
在那裡,鯨魚是遷徙的詩人、深潛的哲學家。它們的歌聲可傳數百公里,維繫著我們難以想像的複雜社群;每一次深潛,都是對生命極限的探問。它們的存在本身,就是地球生態平衡的見證。而我們,卻把這部流動的史詩裝裱在名為「海洋館」的狹小畫框裡,沾沾自喜地指給孩子:「喏,這就是鯨魚。」

假如把水下麥克風投向真正的北大西洋,你會先聽見自己心跳,再聽見遠處雌鯨24分鐘的連續吟唱,像一座緩緩經過的藍色教堂。

那位前訓練員的告白仍在我耳邊——她看著一頭身長4米的鯨魚被圈在10米長、7米深的水池,而它本可在海裡下潛至1-200米。「7米,原來只是它一個轉身的長度……壓力和恐懼從此與它常伴。看到一個高度社會化的鯨魚在孤獨的池子中,運輸途中擠在極窄箱體,約2/3會死亡;能活下來,已算奇蹟。」

鯨魚是母系社群動物,雄鯨一生3/4時間隨母親遊弋;做為胎生動物,直到能自立才離開母親去繁育後代。因商業捕捉而來的多是幼鯨,若沒按指令完成動作,就會被剝奪食物——觀眾看到的「開心」,是饑餓下的妥協。

我轉身離開,把那片虛假的蔚藍與刺耳的歡呼拋在身後。外面陽光刺眼。仿佛聽見,那滴淚終於墜落——沒有聲響,卻比任何聲音都沉。

「沒有生命屬於牢籠,」訓練員懺悔,「沒有一個生物喜歡被囚禁。我們賭它的善良,賭贏了,再繼續剝奪它的善良。最後,它痛苦地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請不要跟著這個產業一起欺騙世界。」

真正的淚,不該為取悅誰而流。

讓它們回去吧——回到那片鹹澀、幽暗卻無比自由的深藍。那裡,才是它們該流淌、也終將歸於永恆的地方。而我們所能獻上的最高敬意,不是把它們帶到身邊,而是懷著謙卑,遠赴海洋,去聆聽、去守護那一首首屬於深藍的、真正的史詩。

延伸閱讀

 

前一篇文章國樂賽合奏指定曲 北市國示範搶先聽
下一篇文章三燔鍋物宴雙登場 北海道鱈場蟹開涮
賦歸自然生態文選
一片葉落下整個秋天「賦歸自然生態文選」徵稿|生態(ecology)仍然是21世紀人類繞不開的話題,也是人類延續最應關注的項目。廣義的生態包含甚廣,其本質是善良與自然。其高者即「贊天地之化育」,而其於生活中,即包含節約、環保、素食、保育、心理健康、冥想、窮遊、有機、寫作、放牧、修身、芳療、綠色家居、動物遷徙、保護瀕危物種……。 策略風知識新聞網藝文風自2025年始,推出「賦歸自然生態文選」專欄。散文為文學品類之一。然本欄目作者並不局限於散文家,而有各行各業的專才。其文字清通多姿,內容紥實深邃,可讀性高。 本欄目也歡喜讀者來稿,經審閱後刊發,以饗讀者。所有刊登的文章均致以薄酬。臺灣作者將透過郵局轉帳支付,其它地方作者一律以微信紅包折換為人民幣支付。如日後有機會結集成書,將獲贈乙本永作留念,然不另付稿酬。 投稿者視為認同以上各項事宜。投稿者請注意以下各項,以免影響發表機會: 甲)字數連標點1500以內。 乙)題目(包含副題)在12-15字間。 丙)作者生活照1-2張,像素1M或以上,橫式為主,16:9更佳。 丁)投稿專用信箱:lawfuk2012@gmail.com 或 psc518053@163.com。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