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漂生態:味覺涅槃或者精神游牧

本文作者鄭潔,出生於朱子故里尤溪,廈門詩群成員,從小酷愛文學,現為廈門市作協會員,詩人、作家。曾任福建省電視臺記者,現任《海峽商業》特約主筆。散文、詩歌作品散見於電子媒體、各大報社與《詩刊》、《福建文學》、《廈門文學》等文學期刊與文學選本。參與創作廈門市宣傳部《鷺翔海天》紀實文學集。久居廈門,喜歡花草、旅遊,更喜觀潮起潮落。圖 / 鄭潔提供

這便是香港了。

她以一種奇異的溫柔,將這碗冬瓜湯盅連同整個夜晚,一併饋贈於我。我是新來的˹港漂˼,像一葉被洋流帶到此處的扁舟,本以為將面對的只有鋼鐵森林的冷峻與人事的疏離,卻不料,第一課便在這氤氳的蒸汽裡,嚐到了這座城市骨子裡的溫潤。

詩人秀實點的菜,是一首首生命起伏的樂章,意蘊悠長。那脆皮板樟鴨,金褐色的外衣是歲月熬出的焦香,一口咬下, ˹哢嚓˼一聲是世俗歡愉;那乾煎鹹香黃花魚,有著一個世俗而浪漫的名字:一夜情。魚皮微皺,彷彿一張被海風與時光揉搓過的航海圖,肉質卻雪白緊實,是沉默的堅韌。

席間的高潮,無疑是那道柚子皮蝦仁酥球。它是一場味覺的啟示。外層是炸物的熱烈與果決,內裡卻是蝦仁的鮮彈與柚子皮那沁人心脾的清芬。那柚香,不是甜膩的附庸,而是一種凜冽的介入,它解構了油炸的厚重,於口腔中開闢出一片空靈的疆域。這何嘗不像我們這些漂泊的靈魂?總要在世事的滾燙與煎熬裡,為自己的內心保留一份不馴的、清冽的內核。

最動人的,是席末那場為最後一枚酥球而起的˹石頭、剪刀、布˼。當曼靈與秀實兩位我景仰的作家,如孩童般執著勺,認真對半分食勝利的果實時,我看到的不是文壇耆宿,而是兩個褪去所有頭銜與光環的、純然的生命。

那分食的,是公平,是遊戲的喜悅,更是一種精神獨立的宣言——在物質世界裡,我們可以如此輕盈地超越物質本身,用最質樸的方式,抵達心靈的豐足。

我想,香港人的長壽秘訣,或許並非刻意為之的養生條例,而是這般參透日常的生活哲學。是餐前那碗慰籍脾胃的冬瓜盅,是步行時那快而不亂的從容節奏,更是這席間無拘無束的笑語與分食一枚酥球的童真。他們懂得在˹快˼中謀求˹慢˼的間隙,在˹密˼中開闢˹疏˼的留白。這是一種積極的入世,也是一種清醒的出世。

夜色漸深,我們轉戰旺角地鐵站旁的麥當勞二樓。綽號才子老師遞來的抹茶霜淇淋,帶著一絲現代的、全球化的微苦清甜。窗外,是這座不眠之城永不停歇的脈動,霓虹流光溢彩,如同潑灑的顏料;窗內,我們用夾雜的粵語與普通話,談論著文學與夢想。

這一刻,我忽然明瞭。香港給人的,並非一個固定的答案,而是一片浩瀚的選擇權。你可以沉溺於冬瓜盅的古早醇厚,也可以擁抱霜淇淋的嶄新冰涼;你可以追逐中環寫字樓裡的功成名就,也可以堅守圖書館一角的精神富足。

這是一場永不散席的盛宴。味蕾的每一次試探,都是對生命廣度的一次丈量;精神的每一次獨立求索,都是對自由彼岸的一次逼近。我這葉小小的浮舟,在此處,不僅找到了停泊的港灣,更望見了星辰大海的航線。所謂˹港漂˼,或許並非漂泊,而是場在饕餮人間與遼闊心靈之間的一場壯麗游牧。(2025.10.11)

延伸閱讀

前一篇文章鹿茸新食潮 實踐料理實境賽主牧奪冠
下一篇文章JR東日本飯店台北 萬聖甜點詭魅華麗
賦歸自然生態文選
一片葉落下整個秋天「賦歸自然生態文選」徵稿|生態(ecology)仍然是21世紀人類繞不開的話題,也是人類延續最應關注的項目。廣義的生態包含甚廣,其本質是善良與自然。其高者即「贊天地之化育」,而其於生活中,即包含節約、環保、素食、保育、心理健康、冥想、窮遊、有機、寫作、放牧、修身、芳療、綠色家居、動物遷徙、保護瀕危物種……。 策略風知識新聞網藝文風自2025年始,推出「賦歸自然生態文選」專欄。散文為文學品類之一。然本欄目作者並不局限於散文家,而有各行各業的專才。其文字清通多姿,內容紥實深邃,可讀性高。 本欄目也歡喜讀者來稿,經審閱後刊發,以饗讀者。所有刊登的文章均致以薄酬。臺灣作者將透過郵局轉帳支付,其它地方作者一律以微信紅包折換為人民幣支付。如日後有機會結集成書,將獲贈乙本永作留念,然不另付稿酬。 投稿者視為認同以上各項事宜。投稿者請注意以下各項,以免影響發表機會: 甲)字數連標點1500以內。 乙)題目(包含副題)在12-15字間。 丙)作者生活照1-2張,像素1M或以上,橫式為主,16:9更佳。 丁)投稿專用信箱:lawfuk2012@gmail.com 或 psc518053@163.com。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