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客棧:一簍青橄欖與兩張老船票

本文作者魚小玄,大陸著名青年詩人、作家,第四屆北京大學未名詩歌獎、第十屆中國紅高粱詩歌獎、首屆香港詩歌協會全球漢語詩歌獎大滿貫得主,長年在港澳臺及東南亞各類華人報刊設有散文隨筆專欄。圖 / 魚小玄提供

絹紗般的海霧從無垠海面湧飄而來,竹竿打橄欖樹的「嚓嚓……嚓嚓嚓嚓嚓」清脆聲將我從潮濕夢境中喚醒。在哪呢?我揉揉迷濛睡眼,翻身往橄欖葉如碧雲漂浮的窗外望去,橄欖木床板發出吱呀聲。

「唔,橄欖島嚒?」

彷彿自言自語夢囈,我隨即又泅入夢海裡。

天光大亮時,青橄欖燉海螺湯的清鮮香氣再次將我喚醒。我循著香氣推開窗戶,這是一棟用珊瑚混黏土壘牆的海島漁村民居,我住在海風穿梭自如的二層閣樓,像一隻昨夜剛來築巢的雌海鷗。

樓下的院子,地坪貼滿碎貝殼片,各種顏色的貝殼既煥發著斑斕彩光,也煥發著盈瑩珠光。一位身穿靛藍染布裙裳的七旬阿嬤,懷抱大半簍新鮮下樹的青橄欖,她像一條碧色蘇眉魚,蹣跚游過欖葉婆娑的茫茫綠海。

這是一座孤伶伶在鹹淡水交匯的海灣深處的小島嶼,昨夜我剛剛趕乘最末班的跨海輪渡,穿過深海悄漲而來的海霧登島,迷迷濛濛入住島上唯一的客棧。這座島與其他島不一樣,百年樹齡的橄欖古樹群覆滿全島,島民世代不靠漁業而是靠橄欖為生。

「誒,你就是導演小姐嚒?原來是美人魚游來我們橄欖島了噢。你睡醒啦!快下來喝青橄欖海螺湯喔!」不知什麼時候,那位阿嬤已經坐在閣樓下的貝殼坪上,她邊挑揀橄欖果邊笑盈盈抬頭瞅著我。

我還穿著睡覺時那件淺綠絲綢吊帶睡裙,海風將我的齊腰長髮吹攏又吹散,一側裙帶也滑落在手臂。我恍惚感覺自己成了一朵海葵,絲絲縷縷長髮就如慵懶柔軟的無數觸手,我明明被海風刮著,卻如被泅入海中,時浮時潛……。

昨夜海霧濃厚,登島後我穿過一株株霧中橄欖樹,最古老那株三百歲橄欖樹紮根於小島最高懸的海岬上。黑黢黢濃霧夜幕裡,橄欖古樹的枝幹宛若猙獰蛟龍,闊如巨船的樹蔭下就是「橄欖客棧」。

據說這客棧多年來徹夜不熄燈,仿佛一粒碩大夜明珠嵌在海島尖岬,整夜爍耀熒綠光芒,來往船舶都喚它叫做「橄欖島的矮燈塔」。我一手端著小型攝影機,一手拖著行李箱入住時,海霧滾滾匯流成雲洪,我沒怎麼看清楚老闆娘阿嬤的模樣,她也沒看清楚我的模樣。這座客棧也像海市蜃樓裡另一艘夢船,我繼續登船駛入更洶湧的雲霧洪峰裡。

我在這座橄欖客棧訂了一個月的客房,打算住在這座陌生的橄欖島慢慢考察勘景,籌備拍攝一部海島紀錄片。那時候是我第一次從作家跨界做獨立導演,同時也當編劇自己寫劇本,我的筆也是取景器,我開始用文字調試出一個個鏡頭:

盛在椰殼碗裡的橄欖海螺湯、掛滿鹽漬海魚的廚房、竹匾晾曬青橄欖、瓦壇醃橄欖、客棧門外的三百歲橄欖古樹、供奉樹仙的神龕、島嶼一隅的海神廟、橄欖節、翠紙紮製的橄欖漁燈、雕刻橄欖核的匠人……

橄欖五月開花,七月果實逐漸鼓脹,十月果皮厚硬,成熟的欖果彷彿一粒粒琢圓拋光過的綠翡翠,油綠色還微微透著黃澄澄。抵達這座橄欖島時正值橄欖將豐收,島民們忙碌於一年一度祭祀橄欖母樹的橄欖節,我入住的這座客棧就在全島最古老三百歲橄欖母樹旁,每天海螺號角悠悠吹響,島民會從全島各處來樹下排練祭神儀式。

「導演小姐,快下樓來飲茶耶!我做的橄欖烏龍茶和甘草橄欖脯好像可以寫到你的劇本裡喔!」

那天我一邊聽著海螺號角聲,在二樓房間寫劇本,又聽見阿嬤在院子裡喊我。這家橄欖客棧的生意冷清寂寥,最近只有我一位長住房客,每天我與阿嬤一起生活吃飯,我們很快就互相熟悉。我發現她不像普通的漁民,橄欖客棧一樓廳堂幾面牆全是書架,書架上摞滿無數書,她常常像一尾游入這片文字凝結的珊瑚礁,不願出來的深海魚。

窗外是大海黃昏,漫天濃霞如織不到盡頭的綺布,正被海風這雙無形巨手扯來,層層將這座橄欖島緊緊裹住。我披上薄裳準備下樓飲茶,祭神的海螺號角猛然響起,與潮汐一起共鳴,這種混聲顯得格外奇迷而詭幻,宛若魚妖齊唱曼歌,又如海神正獨自歎息。

我趕緊下樓去,阿嬤獨自坐在院子裡的貝殼坪地,此刻霞光映耀在無數碎貝殼上,彷彿一支從海底打撈上來,鏽跡斑斑開始旋轉的萬花筒,我赤腳踩上木屐,小碎步踏入這些如神祇降臨般的圖案裡。

幾位跳祭神舞蹈的女島民從橄欖客棧門前經過,她們穿著新鮮橄欖葉綴縫的翠裙,全身披戴各種煥發異彩的螺蚌項鍊與耳環手鐲。阿嬤也穿起了欖葉裙,她彎駝佝僂的身子守著一座烏泥茶爐,我入住橄欖客棧這個月,她一直獨自一人,從沒見過她的丈夫兒女。

阿嬤用銅火鉗夾起幾枚橄欖炭添入爐膛,一陣陣炭香清幽飄嫋宛如熏香。「五斤橄欖核才能燒得一斤橄欖炭,這種炭焙茶最香啦……」她絮絮叨叨說著,土陶壺嘴徐徐吐出雲煙。壺裡茶湯滾沸,茶葉與新鮮橄欖揉制在一起,九蒸九曬出酸馥清香的「橄欖茶」,是橄欖島待客的好茶。

捧起一碗茶湯青黃的橄欖茶,我一邊慢酌一邊再拿起攝影機,用固定機位與長鏡頭繼續構圖:茫茫海霧此時又如海嘯般湧來,橄欖島上燃起祭神的篝火,穿過霧靄、火焰、茶煙,阿嬤遞給我兩張泛黃的老船票。

老船票上是浸過水的拓印畫,拓印著抱一簍橄欖戴斗笠的舊式年輕女子,那女子面龐依稀與她自己有些相似。阿嬤忽然淚光閃爍望著我:「我和橄欖島的故事,要從很多年前那條消失的渡船說起……」

延伸閱讀

 

前一篇文章扎根臺北走向國際 北市國新樂季啟動
下一篇文章你一直都在 徐若瑄溫熱老協珍新故事
賦歸自然生態文選
一片葉落下整個秋天「賦歸自然生態文選」徵稿|生態(ecology)仍然是21世紀人類繞不開的話題,也是人類延續最應關注的項目。廣義的生態包含甚廣,其本質是善良與自然。其高者即「贊天地之化育」,而其於生活中,即包含節約、環保、素食、保育、心理健康、冥想、窮遊、有機、寫作、放牧、修身、芳療、綠色家居、動物遷徙、保護瀕危物種……。 策略風知識新聞網藝文風自2025年始,推出「賦歸自然生態文選」專欄。散文為文學品類之一。然本欄目作者並不局限於散文家,而有各行各業的專才。其文字清通多姿,內容紥實深邃,可讀性高。 本欄目也歡喜讀者來稿,經審閱後刊發,以饗讀者。所有刊登的文章均致以薄酬。臺灣作者將透過郵局轉帳支付,其它地方作者一律以微信紅包折換為人民幣支付。如日後有機會結集成書,將獲贈乙本永作留念,然不另付稿酬。 投稿者視為認同以上各項事宜。投稿者請注意以下各項,以免影響發表機會: 甲)字數連標點1500以內。 乙)題目(包含副題)在12-15字間。 丙)作者生活照1-2張,像素1M或以上,橫式為主,16:9更佳。 丁)投稿專用信箱:lawfuk2012@gmail.com 或 psc518053@163.com。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