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微杜漸防斷鏈 如何建立供應鏈韌性

白宗城
白宗城,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經營管理MBA 碩士。美國ISM供應管理協會CPSM認證供應管理專家、美國PMI專案管理學會PMP認證專案管理師。現任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SMIT顧問/前理事長、中華經濟研究院PMI採購經理人指數研究團隊新竹企業經理協進會CPMAH供應鏈主委、台灣企業永續獎TCSA評委、清華企業家協會NTHU創業Garage企業導師。

「變化」是供應鏈韌性的核心特徵之一。建立供應鏈韌性需改變與更新目前的流程與運作以應對可能的挑戰,如同筆者年初提到的,2024供應管理的任務就在「重新想像,突圍轉型(Reimagine)」。

尤其,供應鏈計劃不是一經修改就固定不變,而是要實時對準世界與全球市場發展,動態調整供應鏈韌性計劃以防微杜漸,其中如何建立供應鏈韌性?流程、人員、技術是當中3個核心推動關鍵。

流程: 4個需重新審視的關鍵

在過去30年來,超級全球化的結果讓企業一直專注於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減少庫存與提高資產利用率,而非保護供應鏈免受生產中斷與提高靈活性影響。因此,許多企業輕忽風險意識對危機衝擊毫無準備。

企業動態調改供應鏈計劃時,預測、庫存管理、供應商關係管理與貨源搜尋、品類管理是供應鏈管理流程中4個需重新審視的關鍵。

在預測(Forecasting) 方面,目前企業預測的方法將銷售需求與「營運」、「原材料」與「物料」聯繫起來以預測未來需求並確保組織能滿足該需求。但隨著全球供應鏈日益複雜,企業需要的不僅僅是內部四周的這些跨職能洞察,需要的是供應鏈上端到底端的可視性,以深入了解供應鏈中合作夥伴的需求與風險預測。

最實際的是有助了解供應商當前交期以及哪些風險可能導致斷鏈或延遲交貨。當中供應商可能面臨的挑戰會對供應鏈的其餘部分產生連鎖反應,導致每個後續環節延誤並無法達到預期。

實現端到端供應鏈可視性,可能成為致力於供應鏈韌性組織的障礙,因為不少企業仍只關注企業內部運作,但端到端的可視性涉及打破這些藩籬,然後在企業與供應商間創建透明度;在主要利害關係人間建立信任並加強協作以分享相關見解至關重要。

此外,企業實現供應鏈可見度水準,將直接關係到下次供應鏈中斷時的應對能力,如此意味著供應鏈的可視性越大越好。供應鏈的可視性計劃需透過系統建置需求規劃與預測工具,以協助製造商預測市場變化並主動應對諸如預訂商品、增加安全庫存或增加產能,以滿足未來需求。

在庫存管理方面,多年來,及時化生產技術(Just in time)因為可以快速滿足市場高效需求,減少庫存空間與資金積壓,向來被視為庫存管理的最佳實務。然而,在供應鏈中斷與交期可能更長的時代,企業需要轉向更保守的庫存管理策略,包括針對關鍵物料需要有更多的緩衝庫存。

雖然這點預防概念早就深植供應經理人的心中,然而因為長期供應鏈的成本與效率績效掛帥下,大多企業仍沒放棄即時製造以維繫低成本生產。

以強化供應鏈韌性的角度看,值得考慮對優化庫存策略進行投資,以提高訂單靈活性與服務水準績效。其中,包括較長交期物料的管理、庫存定位、應對意外需求的安全庫存以及動態、本地化補貨模型,以確保物材在需要時能準確交付,而非在預測需要時交付。

在供應商關係管理與貨源搜尋方面,遵循與供應鏈風險相關定義的採購策略甚為重要,不能只關注成本。確保有足夠充分的理由選擇與特定供應商合作,除非絕對必要,否則遠離單一來源關係(single source),努力擴大供應班底網絡以降低供應鏈風險。

疫情造成的斷鏈,激起採購與供應管理人員對在地供應商與近岸外包產生興趣,目的希望縮短供應鏈、減少交期與可能的斷鏈風險。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在地企業可能沒有足夠技術或能力來承接訂單或接納更多客戶;何況垂直整合自製所需供應品,本身就是一項成本高昂的投資且隱含垂直整合策略既有的風險。

因此,短期內轉向在地採購或近岸外包有點不切實際。不妨透過階段性取而代之或更為可行,當中包括重新談判供應商協議、供應商班底多元化、重新評估現有供應商與投資供應鏈技術等。

有效的供應商關係管理還可幫助企業創造關鍵的競爭優勢。需知與供應商合作不只是交易關係,穩固與供應商關係更重要,尤其在供需失衡的艱困期,供應商通常會優先向長期、可靠的合作夥伴交付稀缺材料。平時就必須建立與供應商間的穩固關係,而非在風險發生時才想經營,想必疫情期間許多企業已感觸良深。

在品類管理方面,透過卡拉傑克矩陣(Kraljic Matrix)進行品類分析,可以找出關鍵的物料或商品並制定採購策略,以便當遇到不可避免的中斷發生時仍能確保供應穩定。

品類管理策略的目標除規避風險,還要努力建立成本控管,這在通膨與零件短缺情況下,尤具挑戰性。儘管如此,如果可以努力符合採購5R(Right time, Right quality, Right quantity, Right price, Right suppliers),過程儘管可能面臨阻力,但對品類管理結構的投資最終可能獲得數倍回報。

人員:策略性人資管理與布局

企業需足夠人力完成工作,更需擁有具領域知識的熟手幫助企業主應對嚴峻的挑戰。僱用與留住合格員工一直是供應鏈韌性的挑戰,尤其在全球少子化與老年化的影響下,勞動力短缺已造成越來越嚴重的不良影響。

隨著供應鏈與時俱進的轉型,勢將更難找到對最新、最先進的技術或策略有一定了解的人才。這意味著企業應該從策略人力資源管理的層次,從如何防止未來斷鏈的角度,思考解決人才招募問題,尋找有潛力的員工,如採購專家、合格供應鏈經理等。

製造業永遠不會放緩,因此如何訂定選、用、育、留的人力資源管理策略成為韌性供應鏈的重點之一。再者,企業可組成物料管理與供應商關係團隊,其中,物料經理專注於短期目標且應是特定物料的市場專家,可以不斷了解新產品、供應鏈發展、定價變化與其他市場活動;用這些專家幫助企業緩解成本增加與物料短缺等相關問題。

另一方面,供應商關係經理則制定長期技術路線圖,這些人不處理物料採購的價格談判或短期業務。相反,他們專注於透過了解供應商的核心業務策略並主動與這些合作夥伴接觸並提供互惠互利的機會,與高階主管建立關係。

技術:供應數位轉型視覺技術

科技可以幫助員工更輕鬆、更準確完成上述流程並使企業能透過領先的挑戰與趨勢增強供應鏈韌性。例如,善用即時分析與決策支援工具輔助,包括企業資源規劃與資訊數據交換平台,幫助提供精準數據,從而證明在支出、供應商與商品分析方面的決策的合理性。

這些提供豐富的數據資料集,可以幫助管理人員更好地洞察並了解採購流程的動態;做出與客戶需求、生產計畫、物流與交貨要求相關的決策;正確預測即將到來的挑戰,包括短缺等俾能快速回應市場變動。

當今的數位經濟需要一種新的方法來管理整個供應鏈生態系統,即供應鏈數位轉型,如利用分析、人工智慧、機器人、物聯網與其他先進技術來自動收集與處理訊息,支援決策與其他活動或完全自動化;使用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慧整合的採購、排程與物流平台系統可以提供更大的可視性、行動建議、緩解預測性風險,從而提高供應鏈韌性。

疫後迫使許多供應鏈加快數位轉型時間表,專注投資在提高供應鏈的可視性。希望將員工從重複性工作中解放出來,以專注在更高價值的活動。根據Ernst & Young Global Limited (EY)所做的調查,從短期來看,許多企業正實施並強化需求規劃與預測、供應鏈風險管理等技術。

從中期來看,企業專注自動化物料搬運系統、商業智慧分析、雲端運算、物聯網、預測分析、採購到付款解決方案、追蹤與追蹤解決方案、運輸管理系統與倉庫管理系統。

從長遠來看,這些企業正關注人工智慧(AI)與機器學習、區塊鏈與機器人等趨勢,這同時也意味著在供應鏈這行,此類型技術可能未臻成熟。另有許多企業正投資某種類型的供應鏈視覺技術,改善與供應商的協作效率與效能。

儘管動態管理與調整、改變組織的流程、人員與技術等是實現供應鏈韌性的關鍵,但清楚組織的營運方針更重要,透過全局策略更能讓供應鏈韌性的建立發揮出更大效果,有助組織在下一次斷鏈發生時能極大限度降低供應鏈脆性。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