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穿行於東門市場周邊的巷弄,空氣中飄溢著老舊的氣味,遲暮晚景涼甚的落寞。倒是入門處臨大街的影像博物館,整修翻新過的白巧克力和奶茶色,氣象更新帶著幾許人氣。門前像台灣文學館的前廳和三層弧形階梯,與三個拱門造型相互輝映,不過非假日期間大門深鎖,寂寂然徒留陽光殷勤的腳步拓印出風影習習。
若非史料顯示,實難料到這座融合古羅馬與阿拉伯風味的建築,前身是1933年(昭和8年)建成,全台首座有冷氣的歐化劇場「有樂館」。盟軍轟炸後,現地重整為「國民大戲院」,也是歷史上接收日人在新竹行政權的地點。
無論多麼風光,戲院逃不出時代潮流輾壓,敵不過錄影帶襲擊,黯然熄燈,如今在文化局支持下,延續電影放映和收藏展覽,同時,轉放非院線片、兒童影展、經營書店、餐酒館的「光盒子」。

這讓新竹人記憶得以傳承的夢想留戀,如風中殘燭,在人氣不足下,不久便再度宣告熄燈。旁邊賣麵線糊的店家正忙著開張,油蔥酥飄香四十年,那爐火會一直撐著吧?
4
新竹市街的商業發展始於北門大街與長和宮;日治後期商業中心才逐漸移轉至東區。得地利之便,大陸移民、貨物由南寮外海藉舢舨船運入金門厝(金竹里)渡船頭、經屎溝巷滲入街巷,因此,這裡的閩式店舖多長形結構,期以一段街容納最多量店面,店後逕接內陸小河或小河溝。
這樣的結構是所有港口城市的共同體式,如台南五條港、彰化鹿港不見天街、台北大稻埕皆是「店前可以驅車、店後可以繫榜者」。官道上有節孝坊、下馬亭,貨物自北門進,故清末最興盛時,北門大街是最早的大批發區。
礙於時間,只能在東門街鑽來鑽去,痴痴地被圓弧轉角的優美建築吸引,發現了清朝第一街、日治時期新竹第一家百貨店、最古老的東門堡福德祠以及並聯一條福建泉州風的大街,如大正時期蓋的金玉山珠寶銀樓、金富山、金玉、金大亨、金和成….這連串掛金店名,霸氣金鋪,據悉世代相傳。

根據一位原是玻璃雕塑師、斜槓帶廟會民俗團、最後轉任地方文史研究的先生介紹,他的一生看見新竹工業變化,也發現越來越多新竹人開始關懷保留文史記憶,年輕人在百年老屋開書店,經營民宿、工藝櫥窗,作為在地文史研究基地。
順著中正路再往前,便是1926年建成的新竹州廳,正面入口處的玄關門廊雙柱,雙塔樓,顯出當年管轄今日桃竹苗地區的凜凜威風。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紅白相間格局則如台南州廳,莊嚴中帶著古雅,現為新竹市府。
市府旁的新竹市議會,1953年落成,白色花格子牆面,是修澤蘭常用的建築裝飾,據說前面兩隻石獅,原是清光緒年間竹塹城林姓家族,從福建買來的石獅子,幾經搬遷,終因風水定座於此。
議會旁是與州廳同一系列的建築,建於1920年的臺北地方法院新竹支部。這條路上,聚集了新竹重要的行政公部門,與對面日治昭和10年(1935年)新竹警察署廳舍、街角西元1957年建成的北大教堂以及藏於街巷間大正時期的紅磚街屋、後期洋式樓房鋪陳出的時空與人事,當下與往昔變與不變間的價值觀、對生活的情感,都因為保留了百年前的榮華,似乎一點點亮起。
新竹建城三百年,輝煌一時,沉睡許久的它,因為高鐵而樹立起竹北新貴與新時尚,也坐實科學園區的國際地位,滾著經濟指數、財務報表、高薪還有過勞,老城區的時間步履蹣跚如老人走得很慢,望向被遠拋在風塵裡,漸行漸遠的青春,只留一聲長嘆!
延伸閱讀
- 追站101年後(上) : 談文 大山 新埔
- 追站101年後(中) : 談文 大山 新埔
- 追站101年後(下) : 追分 日南
- 海線鐵道城遊:苑里 通霄 白沙屯 (上)
- 海線鐵道城遊:苑里 通霄 白沙屯 (下)
- 麗日采風:小天地 中台灣 大員林 (上)
- 麗日采風:小天地 中台灣 大員林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