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次到彰化,皆由烏日高鐵直接進入市區的彰中、彰女與精誠中學,工作結束後坐在車裡,游目四望這建城三百年的都市,在時間裡,如繭般維持著古早樣態,讓人們在每次重返中,都有安心可以相認的地標。
雍正皇帝期許「建學立師,以彰雅化」賜名「彰化」,或許是這冥冥中埋下的念想,自八卦山牌樓而下,賴和讀的彰化第一公學校現稱中山國小、武德殿、美術館、節孝祠、孔廟、賴和紀念館,繞出自清朝、日治到民國的歷史痕跡。
出身彰化各鄉鎮的作家林亨泰、蕭蕭、吳晟、宋澤萊、李昂…,讓所見古意間或隱或顯地,透露出以樸素傳統、土地信仰,積累的文化底蘊。
1
這次,我跳脫搭高鐵回台北的模式,帶著剛認識的老師,一起去認識他們路過,卻不曾停靠的「追分」車站。其實,追分離彰化只有一站,同行的彰化人卻從未去過。
或許是被我強調的百年檜木車站廣告詞吸引;也或許是不想輸給遠來朝聖的人,想打破「近廟輕神」的迷思,一行四人在難得的好天氣、好日子結伴來此,站在這久聞其名的美麗風景前。
相較同樣在1922年蓋成的苗栗談文、大山車站的白色漆面,追分車站咖啡色直條木拼成牆的下腳,黃褐色牆面上以深咖啡色木調、格子窗打破單調,山牆側設置透氣窗增加通風性,呈現出英國鄉村風。

站前有紅磚砌成波浪的花座、綠色長青植物與簷下掛著一整排五色灼灼的紙燈籠;站後則見菁菁綠樹被剪成體面的禮帽,偉岸抖擻的立姿,讓台鐵海線在這百年車站漂漂亮亮地走入尾聲,經過三角線銜接往台中的成追線與往南的縱貫線,一路繼續往彰化,另一路則通往山線成功站。
少有人出入的小站,只有陽光自大肚溪,越過鐵軌、月台、剪票口,進入水泥大廳。坐在長木椅上,聽空盪盪的候車室裡寂寞的等待心思,觸碰曾經人聲鼎沸的往昔;讀牆上泛黃紙張上寫的「台鐵24小時緊急通報電話1933」,想像著難以想像的四位數電話號碼的年代。同坐在這等車的人,是否也如「追分」的日語,同樣站在人生的「分岐路」?
因為上下站名連結出的幸運車票:「追分-成功/成功-追分」,讓這兩個小站的印章,忙碌地被蓋成一張張類似神社、寺廟裡隨身攜帶的小型「御守」。在這裏遇見老師為全班學生來買一整疊的車票,慎重地蓋上「金榜題名」的印記;情侶儷影雙雙,也為彼此的信物繫上「一生一情緣」的許諾。
百年屹立的車站,慈眉善目地寵愛每個往來路過的背影,傾聽專程造訪者穿梭的心願,也記憶著歲月流逝的痕跡。
2
告別海線五寶中最南端的車站,火站往前經過山丘、高壓電線塔群、海岸線銀白色風車森林,向北來到大安溪旁的日南站。

同樣的洋和風型式歇山頂檜木建築,泥土混合米糠與石灰砌成牆壁,窗架與廊柱如歐洲風格,典雅安穩。特別之處在圍繞一圈的木柵欄與騎樓,溫柔的奶黃白與堅毅的深褐,一搭一和,流雲似的屋檐垂眉,送往迎來。
美學之外的技術,微妙地藏在山牆側的屋簷,延伸出山牆呈現懸空的設計,防止雨水直接打在山牆,並加裝板狀的「尾垂」增加防雨功能。
一大群包火車旅行的高雄文化協會觀光團,在站前掀起一陣拍照、呼嘯、五顏六色衣著的喧嘩,熱鬧不久,車站迅速又恢復空寂。水泥大廳售票口前有站了百年的木柵欄,木板櫃台後方站務人員靜默寡言,盡看海風吹亂的時間,他的眼神傳出沙漠駱駝銅鈴的歌聲。
其他骨董級小站會有的倚牆長條木椅,在此被換成一張張鐵椅。坐在同樣格局的窗前,白色牆壁倚咖啡木條裝飾的對稱圖案,拉上三角形和牛眼窗,把我們印成風景片也似的圖畫裡。

落霞迎面,月台邊停著橘紅色火車與入冬沉睡的田野,在近處鐵軌朝遠處彎去的線條中,我們在這裡目送虛虛幻幻浮動的風,想像綿延不盡的稻穀,在有「米倉驛站」之稱的此地,由小站運往家家戶戶的飯桌。高懸於三角形屋瓦下,「日南」二字端端正正地遙望遠方,醺醺然的眼睛笑得很含蓄,心底的暖意怕已烘成美夢。
延伸閱讀
- 追站101年後 : 談文 大山 新埔(上)
- 追站101年後 : 談文 大山 新埔(下)
- 海線鐵道城遊:苑里 通霄 白沙屯 (上)
- 海線鐵道城遊:苑里 通霄 白沙屯 (下)
- 麗日采風:小天地 中台灣 大員林 (上)
- 麗日采風:小天地 中台灣 大員林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