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紀念性:鴛鴦餅外的吉光片羽

【圖1】薛榮興糕餅店的「鴛鴦餅」,鴛鴦餅通常是喜餅中的大餅,以餅模做成一對浮雕鴛鴦的糕餅造型已經非常少見,坊間很多稱為鴛鴦餅的喜餅,只在包裝上印有鴛鴦圖。薛榮興糕餅店的木刻餅模,做得特別細緻有神態。攝影 / 潘娉玉 
【圖1】薛榮興糕餅店的「鴛鴦餅」,鴛鴦餅通常是喜餅中的大餅,以餅模做成一對浮雕鴛鴦的糕餅造型已經非常少見,坊間很多稱為鴛鴦餅的喜餅,只在包裝上印有鴛鴦圖。薛榮興糕餅店的木刻餅模,做得特別細緻有神態。攝影 / 潘娉玉 

二○一九年,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系陳世強教授邀我參加他在「宜蘭人故事館」策畫的展覽「記憶河流」。陳教授是宜蘭在地的藝術家,有著非常強烈的文化使命感,他還曾為他成長的鄂王社區,進行工藝扶植、社區營造等計畫。作為策展人的他,為我導覽一整天宜蘭市特色的工藝與美食景點。最後我決定以宜蘭傳承三代百年的「薛榮興糕餅店」的鴛鴦餅【圖1】作為聯展中創作的題材。

鴛鴦餅通常是作為喜餅的大餅,但以餅模做成一對浮雕鴛鴦的糕餅造型,已經非常少見,很多稱為鴛鴦餅的喜餅,只是在包裝上印有鴛鴦的圖案而已。薛榮興糕餅店的木刻餅模,做得特別細緻有神態。兩隻鴛鴦一前一後,彷彿對望著,跟在後頭的鴛鴦正奮力展翅跟上前面的那隻,兩側翅膀的羽毛全都張開,好像下一秒我們會看到牠凌空躍起、奮力划水;等在前頭的鴛鴦,則好整以暇理羽毛,神色自若。

回想糕餅店裡,薛文敏夫婦一個人在小小的烘焙廚房裡忙活,另一人則是在店面熱情地招呼著客人。夫婦倆言談與互動,著實顯現倆人難得的默契,好似鴛鴦餅所刻劃的深情。這一組餅的造型實在生動,所以想要用浮雕貼布繡的手法,盡力地呈現木刻餅模所模造的雕刻層次與古典美感,也想要將餅香香甜甜的滋味,用不同布料將顏色層次層疊出來。

就好像在媽媽的廚房、或是在糕餅店師傅忙活的日常-那些在眼前的平凡場景,忽然好像成為可以窺見永恆的吉光片羽。〈金毛紅羽〉(2019,【圖2】)鴛鴦餅安放在一池春綠中,四周飾以取材自宜蘭建築玫瑰花磚,一部分花磚內容飾以傳統糕餅或龜山島圖案,間隔在玫瑰花磚間,嘗試描繪出宜蘭糕餅家族愛情故事綿延的篇章。

【圖2】潘娉玉,金毛紅羽,2019,布料、木棉,62×77cm
【圖2】潘娉玉,金毛紅羽,2019,布料、木棉,62×77cm 陳明聰 攝影

真實的生活並非由許多戲劇性或偉大的事件構成,而是從平凡的日常生活之中,理解其可能的深刻意義,這即是平凡的神奇時刻。《非/ 平凡的工藝與當代藝術》是瑪麗亞•艾蓮娜•布札克(Maria Elena Buszek,1971-)收錄許多作者專文論述工藝與當代藝術觀察的一本書。

各個作者一方面在各專文中,研討工藝在藝術史上不同面向的問題;一方面也舉出許多在當代藝術創作中,從概念、歷程、素材到技術等等應用工藝的案例。這本書的標題 ‘Extra/ Ordinary’在英文上也暗示著雙關性-‘extra Ordinary’ 與‘extraordinary’兩字分開或合在一起,分別表示「極為平凡」與「非凡」-兩個天南地北的位階,而這也是工藝在藝術史上核心的問題之一。

工藝聯繫著日常生活的平凡事物,平凡的材料或平凡的日常用途,歷經工藝的歷程後,卻能夠將之轉變成某種不凡的事物,布札克觀察到:過去的工藝美術運動並「沒有將工藝媒介的焦點放在日常的以及社會歷史的關聯,」1,因此她在書中將工藝的焦點拉回它本質,重新提醒我們工藝的精神價值與非凡的意義。

烹飪與工藝一樣都有日常而平凡的特質,兩者在將平凡事物轉化為不凡事物上也有著一致性。我們可將烹飪視為工藝的其中一種,而食譜則是實踐的指南。食譜是關聯於概念理路、技藝與身體間如何協作或詮釋的文本。

烹飪與工藝在「譜」的紀錄上都有其侷限性。這種侷限性來自於它與人和身體強烈的關聯性;所以當人與身體以不論以何種原因缺席時,想要捕捉「譜」的真實味道、記錄者的智慧,甚至捕捉其精神性意義都是困難的。

另一方面,從近現代開始,雕塑花了非常長的一段時間,試圖擺脫臺座所象徵的權力空間與紀念性位階,現在已有更多藝術家將雕塑的紀念性,轉化在平凡的日常生活題材上。英國雕塑家瑞秋•懷特瑞德(Rachel Whiteread,1963- )家屋與家俱的負空間、韓國藝術家徐道穫(Do-Ho Suh, 1962- )以薄紗製作的居所,都是著名案例。

而在飲食文化探討上,也有一些展覽或作品案例。二○一五年臺北市立美術館蕭淑文所策劃展出的「食物箴言:思想與食物」展覽。其中,楊俊 (Jun Yang, 1975- )作品〈回家-日常生活結構〉(2014)2,運用許多西方電影有關中國餐廳場景的片段,將宛如個人回憶的故事娓娓道來,電影的影像與彷彿是自述旁白的對照,使異國風情的電影片段顯得更加格格不入,而映射出複雜的文化衝擊深層問題。

美國作家安德魯•柯伊(Andrew Coe, 1959~)《雜碎:美國中餐的文化史》的著作以美國為範圍,爬梳中國餐館和中國菜在美國發展的歷程。身處於西方文化中的華埠、中國餐館與中國菜的變遷,就是一部華人移民的歷史-種族階級、國際關係、經貿與政治,也都成為書中菜色的食材。

時值中美兩國的貿易戰與新冠狀病毒疫情的二○二○年,兩百多年前的中美的飲食交流也在通商口岸的貿易戰,與傳說中國人吃老鼠的敘事展開,在文化衝突的背景下,飲食差異與交流成為偏見指數消長的指標,從中國菜變成美式中國菜,歷經許多歷史的轉折。

柯伊在《雜碎:美國中餐的文化史》第七章〈大啖北京烤鴨〉這篇中,還寫了一小段的「左宗棠雞」小傳,這道美式中餐廳著名的菜餚,原來是臺灣彭園餐廳創始人彭長貴發明的3。伊恩•錢尼(Ian Cheney),也導了一部紀錄片《尋味左宗棠雞》(The Search for General Tso, 2014)4

本土著作,比方胡川安、郭婷和郭忠豪合著的《食光記憶》5,分別由僑居地上海、東京和紐約,追索飲食文化交融的痕跡。郭忠豪特別聚焦撰寫在紐約的臺灣餐館,在個人異鄉奮鬥史的背後,也突顯飲食文化傳播的痕跡。從美國中餐廳的餐牌,到人物故事與歷史事件,這些都是文化系譜的建立。平凡的日常飲食收藏著不凡的敘事,個人的敘事也凝聚成為集體的敘事。

《家傳食譜》系列作品的焦點在「譜」,而非飲食本身;以有限的譜,去紀念這平凡的日常所可能蘊含的意義與精神性。家傳食譜連接著情感、人與人、人與家庭,以及世代的關係,是認同與溝通的媒介,也是智慧與情感交織而成的敘事。《家傳食譜》的「平凡的紀念性」即是由此開始。

所謂神話的結構意義,是說神話是由許多個人平凡的敘事疊合而來,我們重演著過去,也預演著未來,過去與未來有著相同的結構,也有細節的差異,我們都屬於整體性的一部分。從平凡的日常到神話的敘事,由平凡而非凡。

 

注釋

1. Maria Elena Buszek, “Introduction: The Ordinary Made Extra/ Ordinary,” Extra/ Ordinary-Craft and Contemporary Art, 3. Durham and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1.
2. 楊俊,回家-日常生活結構,影像裝置,2014。更多作品資訊請參考:林平/發行人,《食物箴言:思想與食物》,122-123。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2015。
3.柯伊,安德魯(Coe, Andrew),《雜碎:美國中餐文化史》(Chop Suey: A Cultural History of Chinese Food in United States),高紫文(譯),260。新北市:遠足文化,2019。
4.《尋味左宗棠雞》(The Search for General Tso),導演:伊恩.錢尼 (Ian Cheney) ,Wicked  Delicate Films發行,2014。《尋味左宗棠雞》,2020/9/7下載。
5.胡川安、郭婷、郭忠豪,《食光記憶:12則鄉愁的滋味》,臺北市:聯經,2017。

延伸閱讀

 

google.com, pub-9231246403495829, DIRECT, f08c47fec0942fa0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