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縣志:明萬曆年間香港聞見思

秀實,世界華文作家交流協會詩學顧問、香港中文大學專業學院寫作班導師、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委會審批員、廣州外語外貿大學創意寫作班導師。曾獲「新北市文學獎新詩獎」、「香港大學中文系新詩教學獎」等獎項。 著有詩集《步出夏門行》、《婕詩派》、《臺北翅膀》等。評論集《劉半農詩歌研究》《散文詩的蛹與蝶》、《止微室談詩(1-5)》等,另有散文集、小說集等著作。2020年獲頒羅馬尼亞東西國際學院(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rient-Occident, Romania)院士頭銜。

「志」屬歷史類文體,為我國古代史書體制之一種。東漢班固《漢書》的體制便分:「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凡百篇」。「新安縣志」歸屬地方志。現存的《新安縣志》分為清朝康熙年間篇定的「舊志」和嘉慶年間篇定的「新志」,分別刊行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及嘉慶二十四年(1819)。

康熙二十七年的《新安縣志》分為13卷:輿圖志、天文志、地理志、職官志、武官志、宮室志、田賦志、典禮志、兵刑志、人物志、防省志、藝文志、雜志。由知縣勒文謨主修,縣學者鄧文蔚纂,孤本藏於北京(國家)圖書館,現常見的油印本由廣東中山圖書館於1962年謄寫收藏。

嘉慶二十四年的《新安縣志》分為24卷,在原有的記載中拓展,內容更多。由舒懋官主修,王崇熙著。並有初刻本兩部,修訂本七部,其中一部存放於現在深圳市南山區的南頭中學圖書館內。

香港自明朝萬曆以來即歸屬「新安縣」管轄。直至清末鴉片戰爭失敗,為英人所掠奪而止。這段時間約二百七十年之久。要了解早年有關香港的風土文物、社會人情,《新安縣志》自是最珍貴的參考資料之一。學者劉智鵬、劉蜀永把《新安縣志》當中有關香港的部份,輯錄成書,乃有這本《新安縣志──香港史料選》的出現。

此書2007年由香港和平圖書公司出版,凡218頁。香港屯門區嶺南大學圖書館在其網頁中介紹如下:

香港位處南海之濱,既遠離朝廷,亦非國防重鎮,因此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引起史官的注意。要了解香港的古代面貌,就只能依賴地方志。歷史上與香港有關的地方志有數種,然而論與今日香港特別行政區關係最為密切的方志,則非《新安縣志》莫屬。《新安縣志》除了記錄新安縣的人、事、地、物,也保留了不少重要的地方文獻,對重構香港的歷史有重大的幫助。

凡這些單純敘述史實的書,當非消閒或娛樂的讀物,也不會是一本普及的讀物。而且史料編排以時間為軸,據以事實,鋪排羅列,欠缺文學所提供的消閒趣味。然若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讀「本土志」,當發現其中不乏興味之處,興起發思古幽情。如以下5則,摘錄於後並略作解說:

《新安海防圖》
清朝嘉慶二十四年,西元1819年的《新安海防圖》。圖 / 秀實提供

01
頁54。「鳳凰山產茶」:「鳳凰山在大奚山帳內,雙峰插雲,形如鳳閣,與杯渡山對峙。中有神茶一株,能消食退暑……名曰鳳凰茶。」

鳯凰山為大嶼山最高峰,海拔934米。也稱鴉雀口山、爛頭山。其上建有寶蓮寺與寶蓮大佛。山後有著名國學家饒忠頤教授的書法「心經簡林」。遊人可從東涌乘坐吊車直抵山頂,一覽山海大嶼的美景。

02
頁86。「九龍雨雹」:「嘉慶十二年二月初十、十一等日,九龍、蠔涌一帶雨雹,牛畜多被擊死。」

香港自古以來便是寶地,極少造成大規模人命傷亡的天災。嘉慶十二年即西元1807年,蠔涌即現在的西貢區,因河涌而得名,涌旁建有大元帥廟與車公廟。

03
頁104。「戶口統計」:「乾隆三十八至嘉慶二十三年,除開除外,實滋生民灶丁口連原報,共225979,內男丁146922,女口79057。」

香港每四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2023年12月統計香港人口有750.31萬人。每千名女性約有840名男性。

04
頁113。「新安八景」:「杯渡仙蹤,鰲洋甘瀑……(兩者在香港範圍)」

杯渡即今屯門青山禪院,為香港三大古剎之一。因寺後有杯渡岩等自然風光,又稱杯渡禪寺。相傳南朝時代,印度高僧杯渡禪師,以一隻大木杯東渡,最後駐足於這片景色秀麗的地方。鰲洋甘瀑為現時香港島西南華富邨的瀑布。

 05
頁149。「人物壽考」:「廖恆穀,上水人,壽一百歲。乾隆丙辰,中丞楊永斌賜百齡修職四字匾額。」

香港人已連續七年(2013-19)蟬聯全球最長壽的地區,男人平均壽命82.38歲,女人平均壽命88.17歲。2013年1月報章報導:香港百歲人瑞數目達1.1萬人。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