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蘭園大馬路位於澳門半島中部, 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這裡興建了八座兩層貴族式的住宅和學校, 是澳門新古典主義風格影響下最有代表性的建築群, 被稱為「八間屋」。
今天這八間在同一條大街上,富有南歐風情的建築群, 分別是文化局、塔石衛生中心、澳門中央圖書館、澳門歷史檔案館、塔石藝文館、澳門文學館、饒宗頤學藝館、再加上盧廉若公園和茶文化館, 一條大街上, 蘊藏着的是知識的寶庫、歷史文化和藝術。
澳門文化局維護、保存及復原澳門地區文化、歷史及建築文物, 「從人文關懷出發, 以文化鑄造城市的靈魂」。「澳門中央圖書館」藏有大量中、葡書籍, 是知識的寶庫。「澳門歷史檔案館」是澳門地區的歷史總檔案館,是歷史的寶庫。塔石藝文館用以舉辦視覺藝術展覽和各類文化活動。
澳門文學館是典型的葡萄牙住宅設計特色,由七座連排別墅式住宅構成, 文化氣息濃郁。澳門文學館的建立,體現着特區政府和廣大市民對澳門文學的尊重和珍視。
澳門,因歷史及地緣關係成為中西文化最早的交匯之處。遠自明清時代,澳門就有了彌足珍貴的文學, 中外騷人墨客相繼到訪,或旅居或遊歷。一代戲曲家湯顯祖著有描繪萬曆年間澳門社會生活情況的詩文,名作《牡丹亭》中亦可見澳門的身影。
進入二十世紀,華語、葡語和澳門土生葡人使用的方言土生葡語,文學各放異彩,逐步構建起澳門本土文學的形象。千禧年以後新生代作家的湧現,為澳門文學注入新朝氣。至此,澳門文學已構建起多元共融,人情濃厚的本土形象。
以〈澳門文學的印記〉為題的「書影牆」更展示了澳門文學過去、現在和朝向未來的一個整體象徵,透過色彩斑斕的書影,參觀者可看到自十六世紀以來不同時期澳門具代表性的中葡詩人、作家和文學刊物的出版作品,是澳門文學的過去、現在和朝向未來的一個整體象徵。
筆者參觀期間, 正值澳門文學館舉辦中葡繪本插畫展,名為「愛在紙間」,9位(組)來自中國內地、葡萄牙及澳門的繪本作者,展示50件(套)的原稿畫作。圖像色彩鮮艷、精美且風格多樣,絕對是一場作品琳瑯滿目、精彩紛呈的視覺盛宴。
饒宗頤學藝館具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 其命名乃為彰顯饒教授強調「學藝雙攜」、「學藝兼修」的治學志趣。饒宗頤教授是享譽國際的漢學家,他「一身而兼三絕」,在文學、藝術、學術等領域均卓有成就與突出貢獻,是舉世公認的百科全書式大學者,素有「國學大師」之稱,更有「國寶」之譽, 是百年難得一遇的巨擘。
饒宗頤教授與澳門因緣深厚, 向特區政府文博機構捐贈書畫作品逾百件(套)之數, 澳門特區政府為此設立饒宗頤學藝館, 常年展示饒宗頤教授捐贈的書畫作品,讓公眾欣賞饒教授佳作; 又闢圖書室,除收藏與饒教授相關的著作和圖錄供公眾閱覽外,又可作沙龍聚會之用。另有專題展廳及講堂,用以推廣中國文化和藝術,促進與國學研究相關的學術交流。
盧廉若公園,又稱盧家花園、盧園或盧九花園,建於十九世紀, 是澳門半島唯一蘇杭園林設計風格的名園,頗具蘇州獅子林的風格,公園以「春草堂」水榭廳為建築主體,園內處處亭台樓閣、竹林假山、池塘橋榭,洞臺飛瀑,奇石異岩,曲徑迴廊,江南景色令人陶醉,展現蘇杭園林的最大特色。同時,園內也融合南歐特色建築,如春草堂、圍牆等,體現中西文化交融的澳門文化。現在,「春草堂」內經常舉辦畫展和音樂會。
文化館位於盧廉若公園內,原址是盧九公園的一部分, 以原西式建築風格重建, 帶有葡萄牙建築風格的外貌, 外觀設計中西合璧, 是澳門首座以茶文化為專題的博物館, 展現澳門的茶情風貌, 佈置清幽雅靜, 內有不少澳門舊茶樓資料, 舊茶具以及舊茶樓的場景, 並以不同形式舉辦茶文化展覽及活動。
一條大街上蘊藏着知識的寶庫、歷史文化和藝術, 這條大街, 是否會吸引你去走走?
延伸閱讀
- 印刷與舊書:丁衍庸畫冊及其他
- 隔代的漂泊:那個花開的午後
- 留影片的愛情:檸檬巷與舊戀人
- 飄移的記憶:寂靜的 拉薩的雪
- 待我為父 給未來身分的我和未來的你
- 移動的鏡頭 日本帝國的阿拉伯紫藤花
- 南瓜:童年、家鄉、親恩的味道
- 苦熱吐魯番:火焰山與西昌古城
- 今日小雪:憶一個旗當番的日子
- 主帥的愛情戰: 歧盡其妙的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