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誠正經營學會、資誠與普華日前舉辦公司治理與工會活動研討,政大法學院教授林佳和、士林地院勞動法庭庭長蔡志宏發表專題。新光人壽法遵長高全國、誠正經營學會理事長暨臺大法學院教授邵慶平、普華主持律師蔡朝安、合夥律師鍾元珧,探討企業董事會、經營層如何與工會互動,使工會活動、公司治理與永續發展相配適;同時交流觀察臺灣勞工參與公司治理等重要議題。
邵慶平開場致詞時說,該會致力提升國內公司治理、促進誠正經營,但過去研討活動多著眼股東權益和董事責任,本次則嘗試結合勞動法與公司治理。他認為應思考如何透過勞資關係的演進來強化公司治理,企業永續必須從ESG三個層面思考,勞資關係需要在公司治理的討論中給予更多關注與探索。
勞資合作 促進企業永續
林佳和指出,公司經營持續面向未來,同時涉及眾多利害關係人的選擇,所以,只能以企業永續繁榮與獲利,做為設法解決各種利害關係衝突的最大公約數。勞工究係是公司治理的主體與行動者之一抑或僅是「企業與人權」的保護對象,在臺灣的經驗看來其實是雙重雙軌:由對抗與合作、管理與經營共同決定。
也可以說,不僅是談合法合規或社會責任,更在於透過企業經營邏輯、結構與流程,讓勞工有機會在公司治理中扮演角色,基於共同決定和共同管理來實現企業永續的目標,同時要確保這種合作的有效性,因為只有透過有效的措施才能導正公司發展。
勞資爭議有序 進步動力
蔡志宏時常在判決中援引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認為企業可以正面看待勞資爭議,因為有秩序的勞動爭議其實是進步的動力。單一勞工訴求無法獲得適當回應時,可能會轉為團結行動,所以,企業需關注如何與勞工互動才更適切。
蔡志宏舉例說,提供工會財源是否算是對工會的不當支配介入?對員工提起訴訟是否為不當勞動行為?企業需要審慎瞭解,才能避免爭議升高,進一步影響員工向心力,甚至引發營業中斷的風險。
善用勞工活動 創造雙贏
鍾元珧主持綜合座談時指出,勞動集體協商是永續報告書中應揭露的項目,即GRI準則407,也是國際供應鏈人權盡職調查的重要項目之一,因此,企業不應僅將勞資關係定性為臺灣勞動法規的遵循問題。
企業必須從傳統股東至上的經營原則轉向以包容所有利害關係人利益為目標,使股東長期利益成為永續發展結果,才能獲得各種資源支持。然而,在包容所有利害關係人利益的目標下,應對勞工活動也非毫無界限。勞資雙方必須保持最大誠信,細緻處理可能的衝突,才能增進相互理解,讓雙方在互信中朝向永續的標並攜手前行。
高全國以個人經驗,談到白領勞工遇到的情形。他強調,金融業是交通運輸業、國營事業以外另一個常見工會活動的產業,尤其,在企業併購時,工會常能與企業經營層共同協商出有利於未來發展的方案。
蔡朝安說,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資金的重要性,可能已經不一定及於員工投入於企業的秉賦知識。基於長期主義的觀點,不應認為員工只是受企業支配的被動生產要素,更不應該認為員工是拉低企業利潤的成本。
蔡朝安強調,企業對員工所創造的價值,應該給予更高評價,並且應該給員工更多的保障,才能促進員工與企業雙贏並同心協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