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熱 再生能源下個發展重點
發展再生能源是臺灣達成2050淨零排放重要策略活動,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昨(20)日在臺灣國際地熱論壇指出,繼光電、風電後,地熱(geothermal energy)因具穩定供應、不受日夜與氣候影響可做基載電力,將是下個再生能源產業發展重點。
臺灣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帶,從北投大屯山到宜蘭、花東分佈許多淺層到深層地熱。未來要由淺入深發展地熱,初期從淺層著手藉此練兵並累積經驗,培養在地溝通與發展地方創生良好介面;地熱深度3-6公里,水溫150度的熱源,全台蘊藏量上看40GW。
2050年 地熱發電目標6GW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說,綠能發展是國家永續發展重要基石,地熱做為基載電力,有機會成為臺灣第三大再生能源產業。目前臺灣運轉或正開發的地熱共有24個案場,主要區域有大屯山區、宜蘭清水和仁澤、花蓮瑞穗和台東紅葉等地,總裝置容量約為61.75MW,政府希望20MW於2025年商轉,2030、2040年增至200MW及2GW,2050年實現6GW的目標。
曾文生指出,地熱前期探勘,技術、資金很關鍵,另外和其他發展地熱國家不同,臺灣可以使用的國土面積約1/3,密集度高且地熱設施多數位於地下,開發時宜朝「立體化」規劃,如同農漁電案場一地兩用或多用。
所以有效做好土地管理是發展地熱重要議題,曾文生補充並說,透過法規管理,進行地下定向井土地使用、補償、導入「前高後低」費率機制以反應業者前期投入成本、建立「地熱單一服務窗口辦公室」輔導設置等,都是經濟部正積極推動的重要工作。為達2050年6GW規模,技術突破將會是臺灣下階段工作的重頭戲。

中油領頭羊 開發地熱3策略
中油董事長李順欽說,展綠、增氣、非核、減碳的再生能源發展原則下,中油對應增氣與展綠,以發展氫氣與地熱做為推動再生能源的兩大主軸。因中油挾既有鑽井技術與團隊,在地熱開發上具有優勢,成為領頭羊。目前,中油跟國内外先進企業與研究單位,如台電、中研院、工研院、台泥、Schlumberger、Baseload Power等簽定許多合作備忘錄。
李順欽說,有關中油地熱發展有「從探勘到發電、先獨資後合資、先研發後試產」三大策略,宜蘭是目前深層地熱部署重鎮。其中,與台電仁澤示範型地熱電廠強強聯手,去年10月已正式運轉;今年4月與明年底,中油自主研發的宜蘭土場第2-3期還有4MW、5MW案場併網、商轉。
全力探勘 加速深層地熱開發
能源署組長林文信指出,臺灣淺層地熱潛能約有1GW、深層地熱約40GW,地礦中心近年在9處探勘,2025年前若可完成;2030年以後將邀請跨國技術協同合作,加速深層地熱開發。
在法規面,林文信說,經濟部已修訂地熱專章、設計出「前高後低」躉購費率等協助業者開發。上(1)月地熱專章子法已預告,內容載明加速行政審查程序、強化地熱電廠管理、中央聯合審查、提供20年水權等進行討論,也規範案場間合理開發距離,避免造成相互干擾以及回注水須達9成以上等。

鬆綁地熱用地 不排除再修法
在實務上,瞭解土地取得常成為地熱開發的侷限。林文信解釋,如經過私有地、沒考慮一定深度下管道利用等,加上國內與土地利用相關法源有國土計畫法、都市計畫法、森林法等,能源署正檢討法規,展開跨部會溝通,俟共識形成不排除再啟動修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為地熱發展困境解套。
2024國際地熱論壇以臺灣地熱推動現況、地熱開發綜論、地熱電廠開發、鑽井技術與專案管理等4大議題與地熱高峰會談,邀請國際地熱專家交流各國地熱發展現況與技術新知,瞭解國際地熱發展趨勢與跨國合作機會,共有來自美、日、義、瑞典、紐西蘭等47國、600多位地熱領域的專家與會,盛況空前。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