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種文類都有其獨有的藝術特徵,瞭解其藝術特徵對該文類的鑒賞與創作極其重要。微型小說因為字數的局限,一般在千字以內。篇幅的限制,直接影響了小說內在元素的存在,所謂:「量變引起質變」。
整體而言,微型小說是對傳統小說的「反動」,就其具體呈現的狀態是「殘缺不全」。故而評價微型小說,不適宜以傳統小說的鑒賞準則來衡量。
編撰《最短故事選》的艾文・豪爾(IRVING HOWE)認為,極短篇與短篇小說基本無異,只是各方面較為省略﹑集中或濃縮。
著有《剎那的風景》的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認為他集內七十多篇的「無題小東西」是,具有小說意味,以斷章的形式、以單獨的細部而不採持續性發展整體的方式表達。
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文體認知,導致對微型小說的理解出現相當分歧的現況。兩種不同的最大差異是,前者以「篇幅」;後者從「本質」,作為文類的分界。
我個人偏向羅蘭・巴特的觀點。若微型小說僅僅是短篇的袖珍版本,實不足以作為獨立的文類。茲就以下「三要素」略談微型小說的藝術特徵,並援引《讀者文摘》三篇台灣作家的得獎作品為例,以作說明。
一、人物
微型小說更為講究人物的存在或缺席,也更為講究人物的刻劃。單身公寓容納不了更多的住客,道理十分簡單。當唯一的人物登場時,如何布置、勾勒,便涉及作品的題旨了。這時,細緻是唯一的法門。
推門進來是一位年僅十六歲的美人。拙劣的書寫是「美若天仙,妸娜娉婷」,精采的表達是筆力細緻而集中,栩栩如生的3D人物描寫:
她拈起一塊桂花糕,殷紅飽滿的雙唇間微露雪白門牙,悠悠地抿了一口。桂花的香甜氣味瞬間瀰漫開來,膩膩咀嚼幾下,喉鼻裏仿佛就是個小秋天。
-崔舜華《桂花糕》
二、對話
微型小說於對話的運用有很大的可能,可以由零覆蓋到到全覆蓋。如何措置得看小說家的功底。林明洵《杜鵑》通篇本來無一對話:
她對杜鵑有極矛盾的情結。祖父涉嫌貪污和父親賭債纏身時,都恰逢院裏杜鵑盛開之季。母親摟著她說,一杯杜鵑花茶,就能一切安好。祖父和父親葬禮上怒盛的杜鵑格外刺眼。端著花茶,看著臥病的母親。感覺醫藥和房貸在肩上的重量。她一直記得母親說的,一杯杜鵑花茶,就能一切安好。本草經集注,杜鵑性毒,羊食其葉,躑躅而死。
-林明洵《杜鵑》
但也可改作,運用對話方式:
她說:「媽,對杜鵑我有極矛盾的情結。祖父涉嫌貪污和父親賭債纏身時,不是都恰逢院裏杜鵑盛開之
季?」。母親摟著她說:「阿囡,放心吧!一杯杜鵑花茶,就能一切安好。」
祖父和父親葬禮上怒盛的杜鵑格外刺眼。端著花茶,看著臥病的母親。感覺醫藥和房貸在肩上的重量。
她喃喃自語:「母親說過的,一杯杜鵑花茶,就能一切安好。可是本草經集注記載,杜鵑性毒,羊食其
葉,躑躅而死。我還是極其矛盾哩!」
這個例子上對話的運用與否,其分別在前者給予讀者一種距離,作者像複述一件往亊,讀者只是旁觀者。而後者因為有對話,讀者如置身其間,具有現場感。
三、結構
傳統小說特別講究結構,有所謂「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模式。微型小說可能只佔其一或二。其「殘缺」,或欠開端,或欠結局,或無情節。李嘉華《租書店》只有150字。卻非常罕有的具備了完整的結構。且看:
[開端]
她終於來到傳說中的租書店。
[發展]
書架上陳列每人的一生紀錄,租金是顧客的時間,在店內的一天等於外界的一年。 對於別人的生命,只能安靜閱讀,喧嘩者要罰雙倍租金。她翻閱他的人生,花了數分鐘才找到她想知道的那頁,細細閱讀,探究他心中的真相。
[高潮]
閱畢,她驚呼出聲,感覺自己正被拭去。
[結局]
她得知了真相,却耗盡了能與他共度的時光。
-李嘉華《租書店》
這裏的開端極為節約,發展也述說簡略,高潮流於剎那,結局也風雨不驚。故而雖有完整的結構也因為其殘缺而歸類微型小說。
短篇精簡而為微型,已成為微型小說創作的大趨勢。其情況猶如散文詩的發展。大量的文本實驗足以改變文類的認知。我們可以擇善固執,堅持微型小說的藝術特質;也可以有容乃大,不排斥更為袖珍的短篇。但其前提必得是優秀作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