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林衡道就祖籍、習俗、語言,推斷早期員林人多半是饒平客家後裔。同時定義員林是被福佬人同化的客家人--「福佬客」。相傳為清朝福建移民從湄洲祖廟奉迎而來的湄洲二媽與同船由廣東移民奉迎的三山國王,在鹿港登陸後,兩尊神像都暫時寄奉在鹿港天后宮。
後經協議分開各自供奉,於是建廣寧宮〈王爺宮〉供奉三山國王,是客家人、潮汕人的鄉土神;車站左邊的福寧宮,是員林人的媽祖廟,不僅是兩百多年來員林人要到外地或返鄉必祈福參拜的地方,也是大甲媽遶境進香必到之處。
第一市場旁的黎明巷是員林第一條街,古稱打石巷。顧名思義居民多以打石維生,不過這裡的打石並非建築而是石磨、石階,尤其是墓碑雕刻。
夜晚行走其間,整建過的道路和一致白色燈盞、招牌,依舊無法粉飾清朝時曾經的繁盛,反倒是金紙店、神壇、殯葬業相關的悠悠燭火透露出神秘的氣息。據金紙店老闆說,市公所本想打造為觀光街,無奈老成凋謝,後繼無人,難掩蕭條沒落。

走出打石巷,便是始建於昭和10年(1935年)的「員林街消費市場」,後稱為第一市場(一市仔)。原本呈對稱配置的「回」字形西洋式門面,清水磚、洗石子及13溝面磚牆面,現在被逐漸擴張的攤位、店鋪淹沒。
就像台南東市場,員林第一市場是貴婦級品質與價格,動輒五十年以上傳家數代的老味道,也是員林的金雞母。豬肉攤一天賣五隻豬,蔬果魚蝦如畫鮮麗奪目,各種手工粿粽、燒烤,門庭若市,中正路邊的水果堆疊如山,在地小吃攤的爐灶熊熊爐火滾出好滋味。
5.
員林舊區最熱鬧的光明街,昔日分別是竹管市、蕃薯市,老店的招牌上會標誌出如此歷史性的名稱,如「蕃薯市蜜地瓜」。這份屬於南部人鄉土的眷戀,在地人慣稱的記憶,帶著信仰傳統的誠意,和對於自久遠年代農業社會一路演變至今的脈絡感念。
也因為保留古名,雞腳凍、蜜地瓜…這些跟著賣餵豬的蕃薯葉、地瓜而興起的自家味老店,儘管店面家常,沒有文青櫥窗與包裝,卻格外迷人。
站在七十年的番薯市八寶粉圓冰店家前,看著長長人龍,引頸張望著老闆剛起鍋的燒麻糬,撒上花生粉的表情,就像孩子終於等到禮物,那般雀躍。木桌前圍著一碗碗綠豆、紅豆、花豆、芋頭、花生、地瓜、蜜鳳梨和Q彈的小湯圓,那滿足而甜蜜的感覺,讓我們也跟著融入員林人代代記憶的在地味道。
原以竹搭建屋頂,竹管圍起來攤位的「竹管市」,發展成今日繁華的商店街。中山路的中華戲院和光明街竹廣市邊的文化戲院雖已杳然,被銀行、超市、加油站取代。

從日本郵便所到今天的郵局,仍屹立在中正路上,百年樓房建築,山牆裝飾雖不如大溪、大稻埕街屋般華美,甚至部分被大型廣告看板遮住,不過卻仍能看出當年的建築,對門面的講究,例如日治時期的奧井商店,今為黛安芬內衣店,外型就顯得古典雅致。
倚著狹小平台燙衣服的洗衣店老闆,自十五歲開始,七十年來燙平無數華服西裝,帶我走入後堂看百年老牆壁,說起旁邊的山產店、珠寶店、嫁妝店盛極一時的故事,句句都帶著滄桑與寂寞。
就像堵在車站前丁字路的黃金帝國大廈,本是員林郡役所,而後建起當時彰化縣唯一的百貨公司、在地人引以為傲的雙子星商場,經火災、命案、地震成為廢墟,300多位所有權人至今心情糾結纏繞。
6.
隨著經濟湧入的人口,萌發人文教育,清嘉慶12年,原名文昌祠,以「興文教、育賢才」開設社學,供員林區士子會友論道,其後改立私塾取名興賢書院,開員林學堂教育之先,與和美道東書院、鹿港文開書院並為彰化縣現存三大書院。
興賢書院當地人管它叫孔子廟,奉祀的主神是文昌帝君,陪祀的有倉頡及其他聖賢,每個員林人考前必到這撚一炷香求得好運。
日治時期在此設立了臺中州立員林家政女校、臺中州立員林農業學校,分別是今天的員林高中、員林農工;員林公學校、員林女子公學校,則是今員林國小、育英國小。作家林雙不曾任職於員林高中,劉靜娟畢業於員林國小,文章中歷歷回想在這裡的童年往事、掌中戲團北管薪傳獎主曹長春也出自此地。

幾年前來過員林高中,因著學校處處是校友捐贈的物件,小至燒鑄東坡詞的圓形洗水盆、牆面,大到建築上整面磁磚畫作,其中退休教師張煥彩的鄉村圖,刻鏤樸實之校訓,台師大施並錫教授的老師海岸洶湧圖,演繹勤奮的校訓,留存員林人念舊感恩的印象。
此次由在地人引路走訪街巷,結束於公園前,藤蔓攀爬的「右舍咖啡」。清早八點的夏日陽光在玻璃屋的書牆、木桌上,等著每個推門而入的眼睛,閱讀每張臉孔散發出的習氣,然後為人們調配最適合的光,與咖啡,鑲入蜜餞的甜點,四壁原始的木香,編織出時光的詩歌。
三樓以廢棄木條拚起的牆面上,掛著幾條說明,這裡曾有86個人辦微型展覽,恰好坐滿兩台員林客運中興號汽車;至今銷售出的咖啡可裝滿3.58座彰化縣立游泳池的遊戲池…..,每一份與員林連結的心意,都是深摯而動人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