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RSV免疫防治 醫倡分段納入公費

情境示意。 圖 / Getty Images @ unsplash

RSV非小感冒 高傳染重症威脅大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近年成為嬰兒呼吸道疾病的重要威脅,台灣疫苗推動協會(TIVS)與資誠上週五公告在台北舉行的嬰兒RSV免疫防治策略專家閉門會議決議,與會兒科感染與流行病學專家學者呼籲政府應積極推動免疫與防治策略以接軌國際。

馬偕兒童醫院醫務部長紀鑫指出,RSV並非「小感冒」,臨床變化快且嚴重,及早就醫妥處很重要。近期RSV病例明顯增多,嬰幼兒RSV症狀初期包含流鼻水、咳嗽、發燒,後續可能出現喘鳴、呼吸急促、唇舌發紫、活動下降等,病程約3至8天,但若惡化恐導致呼吸困難、細支氣管炎或肺炎,甚至需入住加護病房。

初生嬰兒RSV住院 每年約2300位

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指出,RSV是嬰幼兒嚴重下呼吸道感染的主因,2019年全球5歲以下嬰幼兒估有3,300萬人次,因RSV引發下呼吸道感染、超過360萬人次住院、約有10.1萬人死亡;健保資料庫也顯示,每年約2,300位一歲以下嬰兒因RSV住院。早產兒、慢性肺病、先天性心臟病與免疫不全為高風險族群,若併發重症有致命風險。

黃玉成表示,嬰兒RSV防治分為兩種,一為嬰兒接種單株抗體,分別適用於高危族群、已有健保給付的短效型單株抗體以及適用於所有嬰兒的長效型單株抗體;另一種是透過孕婦接種疫苗再傳輸抗體給胎兒。醫療人員宜與孕婦家庭先討論出最適選項,以強化嬰兒出生後的保護。

社區傳播活躍 住月子中心先接種

台中榮總兒童感染科主任陳伯彥說,後疫情時期RSV在中部多處產後護理之家與托育機構頻繁發生群聚,幼兒園與學校也明顯回升,顯示社區傳播活躍。嬰幼兒因母體抗體快速下降,再加上托育環境中鍵盤、櫃台、布沙發等界面難以徹底清潔消毒,促成病毒在機構內擴散。

陳伯彥呼籲,應強化產後護理之家與托育場域的感染管制與訪客管理,優先改善通風與清潔消毒、落實人員健康篩檢與分區照護,同時他也建議為人父母者應考慮在月子中心入住前,就讓嬰兒接種長效型單株抗體,以有效降低嬰幼兒RSV群聚感染風險。

接種具成本效益 倡逐步納入公費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長效型單株抗體具成本效益,支持逐步納入公費,可先針對早產與弱勢族群。他強調預算有限下,分階段推行可兼顧公平性與經濟性,逐步再邁向全嬰兒公費補助。

TIVS理事長李秉穎表示, WHO已建議全嬰兒RSV免疫接種策略,包括長效型單株抗體與孕婦疫苗,多國並已納入公費或健保給付。截至5月,全球已有29個地區建議全嬰兒接種長效型單株抗體。其中,並非只有高收入國家推動全嬰兒接種長效型單株抗體,部分中低收入國家也全面公費給付。

健康臺灣 重視長效單株抗體效益

本次會議,李秉穎針對RSV免疫接種計畫帶領專家進行綜合討論,專家一致認為,雖然台灣目前尚未納入公費,但長效型單株抗體已獲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推薦,效益應被重視。應透過媒體宣傳、政策倡議與地方或企業補助,讓長效單株抗體施打率提升,以守護下一代嬰幼兒健康。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