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長期能源政策 宜回歸經濟學原理

胡劭德,資深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專家。曾任外商與台灣上市公司高階主管,業界年資超過20年。 圖 / 策略風知識新聞網
胡劭德,資深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專家。曾任外商與台灣上市公司高階主管,業界年資超過20年。 圖 / 策略風知識新聞網

台灣幾乎每天都在爭論,到底電力是否夠用?非核家園政策是否正確?台灣的綠能政策政治目的是否大於實質意義?台電為何始終虧損累累卻難以改善?等等諸如此類這些問題。

這些問題不論怎麼回答,都很難令全體國人信服。不諱言的說,這些問題所以難以找到讓大部分人都滿意的答案,主要有幾個因素。第一,這些問題涉及太多專業層面,所以要深刻瞭解這些問題本質上並不容易。

第二,民眾的自利心使然,沒有多少人認真關心過台灣的電力結構、全球能源價格波動。大家只希望可以用到最便宜的電力就好,只要電價不漲,那麼一切都事不關己。

第三,在第一與第二項因素環境下,執政者為討好選民只能選擇儘量不漲電價,因為一旦漲電價,執政的一方便會被在野的一方強力攻擊。而且為加強攻擊火力,甚至會將對方的政策「污名化」。於是,本該以經濟效益為思考的能源政策往往淪為政治角力的犠牲品。

老實說這種情況對台灣無疑十分危險,台灣是座孤島,97%能源依靠進口。為維持經濟成長動力,未來仍須依賴如先進半導體等產業,但這些產業卻一代比一代耗能,台灣電力從帳面看,短期應沒有缺電問題,但中長期呢?

除了半導體產業需求外,未來車輛、交通載具電動化、人工智慧產品,如機器人、機器寵物等,將大量導入生活已經是不變的趨勢。所以,一旦能源開發刻意放緩或原地踏步,台灣的競爭力絶對會因能源問題受到嚴重衝擊,衝擊主要來自兩個部分,第一是電力短缺,第二則是電力成本。

這兩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都很複雜。以電力短缺為例,一定會有人說,那就多建幾個發電廠或者讓核電廠延役,不就可以解決問題了嗎? 之所以把問題如此簡化,基本上就是專業考量不足的結果。

電廠屬於嫌惡設施,目前台灣已完工的某民營電廠,因居民抗議,至今從未營運;政府原本計畫在深澳建的超臨界火力發電廠,最後也因民眾不相信有乾淨的煤,計畫胎死腹中。即使是聯合國及世界先進國家大力推廣的再生能源電廠,在台灣政治角力下推動也並不容易,在土地難以取得、民眾抗爭不斷、媒體負面報導不斷,目前只能緩步發展。

在目前情況下,只要國際能源價格不降,那麼台電每年大幅虧損的情況就不會改變,為了不讓台電倒閉,每年編列數千億挹注台電的惡性循,恐怕只能一直持續下去。

然而,隨著台灣半導體產業的世代更迭、載具電動化、人工智慧產品的滲透生活,台灣對電力需求大幅增加下,政府真的每年都能編出偌大預算為台電續命嗎?

此外,電力不只要考慮夠不夠的問題,還要問綠不綠的問題,如果電不夠綠,產品將來外銷出品還會被額外課稅,對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不只也會影響台灣的競爭力!

個人以為,台灣的能源發展應該回歸到經濟學的基本軌道上思考,全島一命,捐棄偏見,為台灣的長遠發展,台灣未來的中長期電力需求應依照產業、生活科技發展預測,委由專業機構從經濟、技術、財務等不同面向做出合理預測並妥為因應。

為滿足台灣未來用電與全球對綠電的共同需求,政府應評估各種發電方式、加速電業自由化、對超級用電大戶應評估賦予自建電廠的義務。總之,唯有利用經濟學的方式滿足中長期電力供需,真正落實使用者付費,多用多付才合理;目前多用多補貼的不公平現象,這種政策不宜久留。

 

延伸閱讀

 

google.com, pub-9231246403495829, DIRECT, f08c47fec0942fa0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