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開能源國是會議 為非核家園定新調

陳勇全,產業顧問、電池工作者,致力于推廣電動賽車與STEAM教育。現任合春國際(股)董事長、浩永國際(股)執行長,曾擔任耐能電池(股)副總經理、高頻企業(股)技術經理、美國Leviton Manufacturing Company策略技術部突波保護材料開發計畫主持人和專案經理。東海化工畢業、美國南加大材料科學碩士和工程師學位,台灣先進電動載具協會創會理事長、美國慈濟分會志工。圖 / 陳勇全

台灣2024總統大選的結果,民進黨擊敗藍白陣營將繼續執政,賴清德就任總統後的未來4年,預期會延續蔡政府「非核家園」政策,並擴大太陽光電與離岸風電,同時推動氫能與地熱等前瞻能源,還有混氫發電與碳捕捉技術,而核電則在2026年就完全歸零。

前經建會主委陳博志教授曾在《經濟日報》發文,希望新任總統要協助人民形成更多共識。由於,氫能與小型核電機組等許多新技術的發展仍未成熟,在這情況下最好的策略是依未來的變化持續動態調整能源政策。

台灣經濟研究院長張建一就指出,當初民進黨提出「非核家園」政策時,國際尚無具體的淨零排放意識,但現在歐盟將課徵碳邊境稅、美國也提出清潔競爭法案,COP28對降低石化能源也有全球共識,這些都促使民進黨政府在勝選後必須更嚴肅面對核電議題。

按照政府目前的規劃,核三廠的2號機要在2025年的年中依法停止運轉,已停機的核一與核二也會啟動除役程序,國內核電將在2026年全數歸零,從而,2030年時再生能源預計將提升至30%,燃氣增至50%、燃煤降到20%,這也算是符合COP28將再生能源增加3倍的目標。

不過,外界認為台灣整體氫能規劃仍相當前期,可能要到2040年以後才會有穩定的供應,此外核能發電完全退場後,再生能源也會面臨困境與挑戰。像綠電按目前的進度能夠在2030年達到總發電量的三成,已是最樂觀估計,剩下的仍須仰賴火力發電。

如何降低整體電力的碳排,減輕國際與企業要求減碳的壓力,是新任總統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在COP28,有20多個國家倡議核能,因此要不要核能是台灣淨零轉型過程不可逃避的議題,未來不管是維持非核或核電廠除役,核廢的問題仍需處理。

我認為擁核與反核的兩股力量,就算大選後仍將持續在台灣上空盤旋。目前,核三還在運轉,未來也可能有失效安全(Fail to safe)的核電技術可用,所謂失效安全是指在所有保護裝置都失效時,系統仍能維持安全不會因失控釀成大禍。

第三代核電就有這樣的設計,可以避免像311核電機組爐心融毀這樣的核災發生。所以我支持非核,因為反核或擁核是每個人的立場與價值判斷;非核與其說是完全反對核電,更正確來說是指綠電優先,以逐步減少對核電的倚賴,直到完全歸零。

我所以主張非核是認為在北台灣的核電廠,如果重啟或延役既然都無法完全排除核災的可能性,尤其發生任何核災都會因人口過於密集致無法疏散,這對台灣是無法承受的,至於南部的核電廠,在確定無法達成減碳目標前,延役是不得已但卻屬務實可以納入的考量。

我們擬定能源政策時,對綠能雖應大力支持,但也需要務實以對。在國家淨零轉型過程,選用各種低碳能源都需要考慮技術、經費、時間與環評等因素。如果再生能源按照目前的政府規劃,預計2030年要達到總發電量30%,我們仍有70%電力需仰賴燃煤、天然氣與火力發電,後續還可以靠地熱、海洋能,還是其他再生能源來替代嗎?

我並不擁護核電,面對未來,也不想完全屏除核電。對地狹人稠的台灣而言,只要在可控與能承擔的風險條件下,台灣仍可考慮保留核電,前提是核電除役與核廢處理要真實面對並妥為處理。

賴總統雖將延續非核家園的政策,但也曾表示將核三保留當做備援電力,因此選後核三延役是有可能再提出來討論的,畢竟如何加快減少對火力發電的依賴,勢在必行也是無法逃避的議題。

在外有俄烏戰爭等地緣風險造成油價高漲,內有核電逐步退場的壓力,在在都將推升台電的供電成本;疫後景氣又已復甦,選前凍漲的電價在選後恐面臨調漲壓力。

這些我們都要務實面對,而且發展綠電如何同時避免傷害台灣環境生態,都應有更確實的評估與作法;不能再只是流於口號或理想表述。

《工商時報》引述國內能源專家的看法認為,台灣如不用核能在未來將有缺電危機、造成能源安全隱患,全國商總主席賴正鎰也曾表達選後產業最關心「電價漲不漲」與「穩定供電」這兩件事。

但他說各國都把核電看成綠電,這點我認為必須提醒,歐盟對核電與燃氣發電視為綠電投資有其前提,新投資案必須能確保妥善處理核廢或碳排等嚴格條件限制下才可行,台灣目前4座核電廠都不符合規定。

除此,節約能源仍是減少碳排的重要關鍵,政府已準備在明年開徵碳費,但環境部提出的草案擬對排碳大戶減免2萬5000噸碳排,已經明顯違背氣候變遷因應法的宗旨。

因為該法第28條第1項就明白指出「依其排放量,向排放源之所有人徵收」,其中,並沒有任何可減免空間,環團因此譴責環境部成為經濟部的環境署並反對碳費擅自增加免徵額,才能符合法令、接軌國際。

台灣的民主政治與經濟發展,在前總統蔣經國奠基後,李登輝開始台灣的民主化,歷經陳水扁、馬英九的政黨輪替過程,直到蔡英文才脫胎換骨。而民主深化不只是選總統與執政黨,還要讓民眾可以參與政策的形成,因此立法院就成為各方利益折衝與妥協的地方。

我預期選後,台灣的能源政策勢將成為各黨派在立院爭論的焦點,執政黨應儘速提前部署召開能源國是會議,讓國人更清楚推動非核家園政策的用意與可行作法、釐清核能在台灣可以扮演與該扮演的角色,千萬不要再讓擁核與反核雙方,出於善意卻造成破壞,無意間繼續撕裂社會、形成對立,使得必須務實以對的政策因缺乏討論空間而空轉。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