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全球與台灣自動化技術與瓶頸
新裝機量趨緩 亞洲全球最大市場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上(9)月發表的《World Robotics 2025》報告指出,全球工業用與協作型機器人總運行量10年間雖翻倍成長。然而,自2021-2024年,全球新裝機量趨緩,連續四年維持在約53-55萬台,不再像過往呈現雙位數成長。
在此趨勢浪潮下,亞洲仍是全球最大市場,約佔全球出貨量的70%以上,其中,中國以新裝機占比54%、總運行存量43%全球居冠;其次為日本、韓國、美國與德國;從產業別看市場結構,過去應用以汽車產業為主,目前正逐漸被一般工業,如電子、金屬加工、物流與食品包裝業所取代。
中韓日強 印度跳升第6台灣第7
IFR統計也顯示,非汽車領域的安裝量近5年平均成長率16%;汽車製造業則呈衰退走勢。全球範圍內,中國、韓國與日本仍為導入大國;歐洲規模雖相對較小,但新裝機量仍穩定成長,美國亦然。其中,新裝機市場印度首次躍升至全球第六最值得注意,年增率16%,體現新興製造國家的追趕速度。

台灣在IFR的統計中,機械手臂累計裝機量排名全球第7,顯示台灣各產業對自動化仍有一定需求,不過裝機增速趨緩,主因中小企業資本有限、訂單變動頻繁、同時也受到來自中國製造業價格競爭的壓力。即使如此,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理事長絲國一指出,預估台灣的AI與機器人整體產值,今年將超過6,900億元,目標2030年以前挑戰兆元大關。
AI融入製程 打造完整智慧工廠鏈
技術司2025-2026產業技術白皮書也提到,許多台灣企業已開始積極嘗試將AI 融入製程的新階段。AI模組已被用在金屬製造、扣件、手工具、汽機車零組件等產業中的「隱形冠軍」,這些中小企業導入AI模組進行預測性維修與良率分析,形成結合機械手臂、感測器與雲端運算的完整智慧工廠鏈。未來,台灣的挑戰在於整合異質設備、建構中小企業可負擔的自動化模組化方案以及解決熟練工程師短缺的人力結構問題。
例如,工研院的 AI 焊接手臂透過數位孿生與力覺控制技術,可以使單件焊接時間由 6 小時縮短至30分鐘,焊接精度也大幅提升;在醫療領域,AI協作型機器人已導入器械清洗與耗材配送,可以減輕護理工作量15–20%。這類成功案例顯示,自動化不限用於大企業,也逐步滲入中高價值的代工與模組製造環節,成為台灣製造轉型的重要支點。
人工智慧實體延伸 轉向自動優化
全球趨勢已漸漸從單純自動化(Automation),轉向 「自動優化(Autonomous Optimization)」。這意味著機械手臂不再只是執行重複動作,而能結合 AI 感知與數位孿生技術,根據生產數據即時修正軌跡、力道與工序順序。IFR 將此現象稱為實體AI(Physical AI),意指人工智慧的實體延伸,使機械手臂具備自主學習與多工協作能力。
最好的案例,莫過於位在德國 HASE 壁爐製造商導入 KUKA 的數位雙生技術與焊接機器人,以應對焊接專業人員短缺。此系統將費時的手工焊接轉為全自動化,透過 KUKA.Sim 軟體進行離線程式設計,使模擬新機型焊接路徑開發不需停產。完成一個壁爐的焊接總時長間從 45 分鐘縮短至 15 分鐘,年產量從 15,000 提高至 25,000 座,同時確保了品質與效率。
非製造領域自動化 全面快速成長
IFR統計2024年全球服務型機器人出貨量達19.9萬台、醫療機器人達1.67萬台,年增率高達91%,顯示「非製造領域」的自動化正快速成長。特別是醫療檢測、倉儲物流、建築業與餐飲業成為新興應用場域,帶動協作型手臂與輕量移動機構需求大增。
以建築業為例,奧地利Baubot公司開發了行動機器人系統,搭配KUKA機器人,解決營建工地技術工短缺與效率低落等問題。這套系統應用在奧地利的Koralm隧道專案,該隧道長達33公里,每隔3公尺需在離地面1~3公尺的高度鑽孔打洞,由KUKA機器人結合自走車在此負責快速、精確地鑽鑿超過11,000個扶手與電纜托盤孔洞,大幅提升了生產力並減輕了工人的體力負擔。
協作機器人大展身手 惜難規模化
目前,協作型手臂(Cobot)雖持續成長,但比例仍僅佔全球總安裝量約12%,傳統工業手臂仍占88%。協作型機器人無法達到大規模應用的主要限制,在於ISO/TS 15066安全規範中對人體碰撞力的限制。
為符合這項安全規範,協作手臂目前全球市場最高載重(Payload)機種,包含法蘭面前端工具的總重量僅達30-35公斤;而工業臂卻能輕易做到舉起數百公斤,甚至上公噸機種。因此,短期內協作機器人仍以輕工業、輕型焊接、電子組裝、輕型電子料件搬運與教學應用為主,難以取代重型焊接裝備,或20kg以上一般貨物的搬運。

不過,協作型機器人仍有大展身手的地方,例如KUKA的醫療協作型機器人,通過國際認證可直接用於人體。別說協助復健工作只是一片小蛋糕,在韓國、義大利跟中國已有多個醫療科技研發團隊,用這支KUKA醫療協作型機器人,協助醫生完成膝關節置換手術的關鍵技術。
人形機器人 短期難突破量產階段
最近市場熱議的人形機器人,雖被視為「自動化的終極形態」,但現階段看來,短期內仍難以突破到量產階段。統整市場報導,目前人形機器人至少呈現關節馬達過熱、因行星滾柱螺桿磨損過快導致精度下降、電池續航僅1.5-2小時、無法滿足工廠輪班生產需求等重大劣勢與脆性。
這些技術問題,目前還待真正有效的解決,然後才有機會大規模導入到第產業最前線與工廠。根據IFR指出,全球現階段人形機器人多為單一用途(single-purpose humanoids),距離真正商業化至少有數年之遙。然而,應對歐洲、日本、台灣少子化缺工與高齡化挑戰,導入各種不同程度的自動化,仍是業界勢在必行,不做就很難存活的方向。
突破限制與技術瓶頸 關鍵三策略
進一步來看,台灣在中小企業自動化導入上,仍面臨系統整合成本高、客製化程式撰寫時數長與內部維運人才不足等瓶頸。今後自動化的發展,不應僅侷限在單一形態而應從多維度切入探求,這包含機械、AI、能源與人機協作的整體解方,如此才能滿足不同產業與應用的實際需求。
對台灣而言,我認為2026年的發展關鍵主要在於三項策略:首先,推動中小企業模組化自動化方案以降低導入門檻。其次,要強化AI與機械手臂整合技術,特別是在製造資料收集與遠端監測領域。第三,要培育跨域人才並強化國際合作,以持續維持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競爭力。
人機協作 從生產輔助到智慧決策
正如技術司白皮書上強調的,「AI+自動化不再只是效率工具,而是台灣經濟韌性的重要基礎建設」。在2026年,機械手臂的角色將從「生產輔助」轉向「智慧決策夥伴」,從而開啟真正的人機協作時代。
總結來看,全球機械手臂市場已從量的擴張進入質的升級,台灣若能深化AI導入與系統整合,結合中小企業靈活彈性與本土研發實力,可發展望成為「亞洲智慧製造的樞紐」。
但從人形機器人的長期挑戰方面則提醒我們,自動化的未來不在尋求單一型態的突破,更在多角度探索並進——讓機械、感知與人類智慧真正協同運作是2026年乃至其後產業自動化的核心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