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AI共舞 全球和幸帶動AI發展新思維

由中央大學團隊發起,國內外88位學者合作連署的〈通智同伴假說:全球和幸應為AI發展的基石〉,近日刊載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旗下 Blue Dot雜誌,不但躋身國際且成為帶動AI發展的核心思維。圖 / 網學所提供

由中央大學國家講座教授陳德懷與團隊發起,海內外學者協作連署的 通智同伴假說:全球和幸應為AI發展基石 專文,倡議人工智慧(AI)的發展,須以全球和幸(Global Harwell)為基礎並引為指南,積極付諸行動。該文日前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旗下 Blue Dot雜誌刊出 ,不但躋身國際並成為AI發展的核心思維。

全球和幸 與機器人共創和平永續

這篇文章由88位來自美國、歐洲、亞洲等地知名學者共同署名,展現跨國、跨域合作精神,提醒世界各國唯有以全球和幸,將全球意識、和諧與幸福內化為教育與科技的核心價值,將來與機器人相伴時,才能共創和平與永續。

理念上,全球和幸(Global Harwell)蘊涵全球(Global)、和諧(Harmony)與幸福(Wellbeing),其中,Harwell 由 Harmony + Wellbeing 拼成,字義和諧幸福,簡稱和幸,為人類應對未來AI世代通用的普世價值。其中,幸福涵蓋身心健康、生活滿意與社會運作力;和諧則體現仁愛、公平、正義與中庸,呼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黃金律。強調若僅追求個人幸福卻忽視全球和諧時,人類的未來將難獲保障。

 AI不只是工具 將演化成助理相伴

該文認為,我們正處於AI無處不在的「無縫 AI 世界」開端。一個由 AI、網路、元宇宙、物聯網與機器人交織而成的全球場域;AI 的角色也正快速演變中,生成式 AI不再只是資訊處理的「工具」,正演化成可以協助人類決策、組織與複雜聯絡等工作的「助理」。

目前,生成式AI正透過通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t, AGI)驅動通智同伴以提供情感支持、參與活動,並逐日與人類建立互信與合作。這些人工同伴,不僅具高度智能,還能長期陪伴並累積個人終身經驗,並在不同階段扮演導師、同伴與支持者,以不同角色,真正與我們「終身相伴」。

中央大學強調,如果這項前瞻趨勢一一印驗實現,未來的20年內,每一個人都可能同時擁有多個由 AGI 驅動的機器人同伴,協助我們處理生活、工作與學習,甚至以數位孿生方式與我們生活協作,屆時全球80億人口所構成的「人機口數」將倍增至160億。

契機挑戰二合一 科技向善細思量

通智同伴雖能帶來新的契機,卻也伴隨倫理、價值與資源分配等挑戰。與此同時,全球正經歷過前所未有的危機,如COVID-19 造成的大量死亡、氣候變遷持續加劇、資源逐漸枯竭、環境污染惡化、財富差距擴大。此外,網路犯罪、深度偽造與假資訊氾濫以及 AI 技術帶來的潛在風險,也不斷衝擊社會。

這些問題不僅加深社會分歧,更引發全球範圍內的軍事與經濟衝突升級,甚至讓人們對核災難的恐懼與日俱增,這連串挑戰促使學者深刻思考:未來教育應該如何回應、又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陳德懷向來主張「科技向善」,他認為全球和幸與歷史與哲學都密不可分,這項倡議所以引起關注,正因它站在最高遠的視角,從全球眼界、人類歷史脈絡以及東西方自古至今如孔子與古希臘哲學家的哲學傳統,反思、規劃今後的教育議題。

化解AI應用悖論 讓全球和幸人來

通智同伴假說文中強調,在無縫接軌的AI世界中,要將全球和幸培育成每個人心中的核心價值,同時指出,過程中通智同伴的貢獻將達一半,甚至更高;同時,協作結果可從個人日常行為中得到驗證。

早在37 年前,陳德懷其實就提出「人工學習同伴」的概念。他指出,目前人們一方面積極擁抱 AI,卻又因不敢忽視AI帶來的巨大衝擊與影響,所以也對應用AI技術深感憂慮。通智同伴假說正是對此現象做出的回應。他警告,將來有一天若孩子要由 AI 來教育,會不會擔心這個 AI 到底由誰設計?

關於這個問題,陳德懷直言,通智同伴的發展必須由那些將「全球和幸」視為核心價值與人生目標的全球和幸人(Global Harwellians)來設計,唯有這樣才能獲得社會信任。因為,人類的未來取決於教育的良窳 ;今天設計的教育,將是明天與未來的世界。

和諧幸福永續 全球和幸教育優先

陳德懷強調,全球和幸不僅是人類共同追求的教育願景,更是科技發展的基本價值。一旦通智同伴假說概念驗證成立,人類與AI技術或應用,將共同型塑世界,一起打造更和諧、幸福與永續的未來。已故南非總統曼德拉說,教育是人類可以用來改變世界的最強大武器。陳德懷指出,教育不僅能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倫理意識的全球和幸人,更能為通智同伴的發展奠定基礎,最終並能實現人類與 AI 共融與共榮的願景。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