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人才斷層到錯估投入成本的真實現場
企業自動化非坦途 深陷兩大難題
從工業4.0的概念提出以來,機械手臂與自動化設備應用,已經逐步深入各工業先進國家的製造核心。根據2024年國際機器人聯盟(IFR)統計,全球工業機器人密度即每萬名員工對應的機器人數量已突破150部,顯示機械手臂已從高度自動化的車用與電子產業,擴散至食品、醫療、物流與中小型加工業等新興應用領域。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已多次公開強調「AI將重塑製造業」的願景。從表面看來,自動化產業未來一片光明,但在台灣,企業自動化的道路並非坦途,毫無阻礙。即便產業對自動化需求明確,真正落地執行時卻常陷入兩大難題:一是軟實力不足,企業普遍缺乏真正懂技術的人才;二是受硬實力限制,導致投入自動化的成本,往往遠高於業主預期。表面上看似技術逐步到位,實則挑戰重重。
軟實力缺口 不只缺人更缺對的人
「缺工」不只是產線操作員不夠,推動自動化時缺的更是「具自動化與AI跨域整合能力」的人才。當開始推動自動化時,不少企業才真正感受到:光有想導入自動化的意願,還不夠。例如:根據資策會2023年的調查,具備PLC、SCADA、Robot Arm、AI Vision 整合能力的自動化工程師市場,需求缺口超過5,000人,且這個數字每年以兩位數快速成長。
台灣目前面臨的核心問題之一,就是企業不知道要去哪裡找自動化人才;即使有現有員工,也不知怎麼訓練他們接軌AI或智慧製造的技術。這將導致導入計畫卡在半路,不上不下,成效自然不彰。尤其,當自動化涉及AI與包含機器學習、工業網路等視覺辨識系統相關技能時,現有技術人員若無進一步訓練,很容易造成工具買了、設備裝了,但效果就是達不到預期的窘境。

儘管有越來越多年輕人願意投入智慧製造領域,但企業端普遍缺乏有效的選訓育留等人力發展策略。一方面,企業難以確保投資長期訓練的效益,全心寄望「即戰力」;另一方面,從產業最前線觀察,不少中高階工程人員對AI模型的建立與訓練、AI運算流程設計與影像辨識系統的建構,普遍陌生。導致所謂的AI導入,往往只停留在「買了攝影機與手臂」的階段,離真正轉型為由資料驅動的智慧決策體系差距甚遠。
硬實力限制 投資痛整合成本更痛
企業內部推動自動化過程時,經常低估整合的困難度,是另一個值得關切的議題。許多人以為「買了一台機械手臂」就能實現智慧製造。但實際上機械手臂往往只佔整體專案預算的15~30%。真正占大宗的投資,將來自其他周邊設備,如感測器、控制器、邊緣運算設備、EtherCAT, PROFINET等通訊模組、電控配線、機構件客製化。
更重要的是,許多業主雖口口聲聲談AI,卻常忽略或根本沒有編列,關於背後所需的大量軟體平台購置與開發支出的預算。尤其,後續調校、維護與整合開發人員的人力支出等,更需要有長期投資的打算。在智慧工廠架構中,若以「三層控制架構」來理解,自動化系統至少必須整合感知、邏輯與決策三層面。
其中,感知層(Sensors)主要包括2D/3D相機、力覺、溫濕度、壓力、電流等感測器,以負責即時取得機台與環境狀態;邏輯層(Controllers)指PLC、IPC、嵌入式AI模組,用來執行運動控制、狀態判斷、機台調度;將決策結果導入「機械手臂」執行優化動作;最後,決策層如AI & MES系統,負責進行製程優化、路徑規劃、品質預測、維護預警。以現今對智慧自動化完整工序的期待,要構成有效的智慧製造體系,這三個環節缺一不可。
虛實交錯 產業演進從虛實到實虛
近兩年許多軟體整合公司主推實體到虛擬(Real to Sim)的概念,強調從現場數據回推製程邏輯,屬於製造產業中的「智慧優化階段」。透過機聯網(IIoT)甚至應用Data Lake 建構,企業可收集像平均故障間隔(MTBF)、稼動率(OEE)、能耗與良率等數據,以進一步建構預測性維護(Predictive Maintenance)模型與數位孿生仿真平台。然而這樣的思維,適用對象往往是已有一定自動化程度的中大型製造業,才會開始以及有能力往這些方向發展。

但對多數尚未導入數位化、自動化的中小企業來說,我認為由虛擬到實體 (Sim to Real)反而是更實用的切入點。以模擬軟體,如 Siemens Process Simulate、KUKA.Sim、NVIDIA Isaac Sim等先建構虛擬製程與相關流程,然後再轉換為實體設備的參數與程式碼,這樣可以大幅減少試誤與實驗停工的時間,特別適合客製化與多樣少量的生產型產業。
解方機會 策略資源技術平台上路
目前,主流的Sim to Real解決方案,已從早期支援G-code,逐步拓展到能直接輸出ROS2控制碼,大幅降低「模擬到實作」的轉換成本與延遲,對中小型企業來說,已成為能否跨入自動化的重要轉機與門檻。
也因此政府正積極補強這些缺口,由所屬機構法人推出50條AI試製線。例如:中企署、中衛中心與冷鏈協會合作,從今年7月將陸續開設免費AI與自動化課程,內容包含AI工具應用、智慧感測、3D視覺與機器人實作,並結合參訪機會,加速業界理解與實踐。
對設備已經到位的大型企業來說,像和碩推出的PEGAVERSE平台,正受到關注。該平以NVIDIA Omniverse架構為基礎,結合DeepStream影像分析、多攝影機AI追蹤與5G串流技術,能將工廠運作資訊即時數位化,進行遠端規劃、模擬與協作,對提升人流效率、優化動線與強化現場安全都有顯著幫助。
導入策略 從KUKA案例察看企業
若企業希望從小型單站或單一流程導入自動化,KUKA機械手臂與其模擬軟體KUKA.Sim提供了值得參考的起點。以德國壁爐製造商HASE為例,透過數位孿生與KUKA.Sim的搭配,工程師可在2小時內完成新型壁爐的焊接程式開發,較未使用模擬工具可省下數天時間。模擬工具不僅節省成本與時間,更可大幅降低新產品開發風險。

HASE透過離線模擬與多機器人動作規劃,實現焊接流程的完整優化與前期預測,可以避免因現場實驗產生的產線中斷。模擬資料也成為製圖師與設計部門早期驗證的重要依據,可以加快設計與量產的接軌速度。更重要的是,模擬結果能直接被製程工程師拿來驗證;模擬結果也能同步做為設計與製程驗證的依據,像這樣有助讓開發與製造流程同步進行,可極大化提升整體開發效率與彈性。
光明前景應猶在 落地人機AI協作
總結來看,機械手臂在技術上已相對成熟,挑戰的關鍵不在硬體本身,而在如何讓企業具備正確的認知與完整的整合能力。從人才培育、資金調度到數位工具的導入,每項都攸關專案成敗。自動化不僅是設備的堆疊組合,更需思維與架構的靈活轉變。
展望2025年下半年,政府已多方面推動AI自動化教育與企業補助計畫,並盡量降低門檻、強化AI供應商與需求企業間的合作;產業界也逐漸跳脫「只買機器手臂就能自動化」的迷思,開始建立起整體系統規劃的永續思維。顯然,台灣自動化的挑戰依然存在,但實踐方向已逐漸明確。重要的不是有沒有機器手臂,而是能否真正知道如何讓人類、機械設備與AI「一起做事」。
延伸閱讀
- 從建築到速食業 機械手臂跨界寫規則
- 機器人掀熱潮 全球密度翻倍亞洲奪冠
- 小智來了 芝程AI智能照護機器人亮相
- 3D智能AI機器人 厚板多道焊接全自動
- 疫後威士忌市場正飄香 KUKA幕後助力
- 強化智慧醫療 布局MIT機器人新藍海
- 醫護有人幫 醫療物流看AI機器人阿幫
- 雞尾酒搖起來! KUKA機器人調酒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