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昨(14)日發布的PwC淨零排放經濟指數報告 (Net Zero Economy Index 2024),與前一年度相較,2023年全球碳密集度(carbon intensity)僅降1.02%,創下10年新低。想將全球暖化控制在1.5°C,須以目前的20倍速減碳。
PwC這項報告追蹤20國集團(G20)減碳進度,以了解能源耗用溫室氣體的排放情形。今年為PwC第16年發布,目的藉計算這些國家碳排密集度,即每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追蹤並將升溫幅度限制在 1.5°C所需的減碳進度。
經濟成長與減碳目標 再平衡
這次報告主要發現,2023年全球碳密集度僅減少約1.02%,降幅為10年來最低,若要將全球暖化控制在1.5°C,年碳密集度降幅需達20.4%,高於去年的17.2%,所需減碳速度相當於目前20倍。若想將升溫控制在巴黎協定最低目標2°C時,每年碳密集度降幅則必須達到6.9%。
另一方面,2023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再創新高,總裝置容量增加14%,達到3,870 GW,2025年前可望超過煤炭成為全球主要電力來源。然而受產業結構、基礎設施、能源政策與技術發展程度影響,七大工業國組織(G7)碳密集度降幅5.31%;新興七國(E7)碳密集度卻上升0.04%,顯示新興市場工業化與都市化仍仰賴化石燃料,需努力平衡經濟成長與減碳目標達成。
擴大再生能源 能源效率投資
化石燃料仍是目前主要的能源來源,2023年化石燃料使用量年成長1.5%,導致耗用每單位能源的碳排放量上升。根據COP28協議,2030年前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需累計至少11,000 GW,能源效率年均改善率要提升至4%以上。
由於各國政策支持、太陽能與風電技術成本逐年下降中,2023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再創新高,總裝置容量增加14%,達3,870 GW,可望在未來5年內成長一倍,並於2025年超過煤炭成為全球主要電力來源。
2023年G7國家碳密集度降幅雖達5.31%,但過去五年年均降幅僅3.45%與2019年水準相比,預估2030年碳排放量將減少19-33%,但仍遠低於巴黎協定目標所需的58%減排量。為縮小差距,G7國家需在2030年前加速淘汰煤炭、終止化石燃料補貼,擴大對再生能源和能源效率的投資。
能源轉型奏效 減量效果有限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統計,2023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新增510 GW,約3/4的成長來自太陽能,主要集中在亞太、美國、歐洲、巴西,其中,中國大陸占新裝機裝置容量60%。以目前再生能源占總發電來源比例看,水力發電占6%,風電占4%、太陽能占2%,地熱、生質燃料合計約占2%。
在G20國家中,2023年法國能源消耗的排放量減少最多,達10.55%,歐盟整體減少幅度僅4.18%。疫情後能源需求反彈,2023年全球能源消耗上升2.02%。部分國家雖耗用每單位能源的碳排放量下降,能耗卻增加,顯示在能源供應面能源轉型策略奏效,但在能源使用面的減量努力,成果卻相當有限。
本報告也指出,隨著科技發展,部分科技應用雖能提升效率,卻可能導致能源使用量增加,侵蝕擴展再生能源的努力。到2050年預計全球GDP將翻倍,人口將成長至97億且大部分成長位於新興經濟體。這些國家將面臨隨人口增加帶來的能源需求,在此背景下要實踐減碳目標,對再生能源供應將造成更大壓力。未來必須要有低成本、低碳且豐富的能源,支援新興國家永續成長。
留意科技創新 衍生能枆問題
科技進步將重塑能源使用方式,例如:智慧電網、優化發電技術,AI能源管理系統等。馬達用電占工業用電超過60%,根據PwC與世界經濟論壇(WEF)合作的研究預估,隨各國法規逐步提升馬達效率標準,可望減少單一工業製程90%能源密度(每單位GDP耗用能源),若廣泛應用,工業部門的能源密度可望較目前減少29%。
人工智慧(AI)有舉足輕重的功能,AI可預測電力供需,優化電網管理與調度;也可即時分析交通數據,規劃較省油的行車路線,但需留意AI本身也會消耗大量能源,IEA預估,至2026年,資料中心、AI和加密貨幣等耗電量將翻倍。在推動新科技應用的同時,須加強投資再生能源並提升能源效率,避免因應用新科技使能源問題惡化。
氣候調適(Climate adaptation)措施也可能增加能源消耗,如海水淡化、建築空調等都耗用大量能源,全球應透過制定新採購政策以推動技術創新、提高能源效率產品或服務,減少氣候變遷的負面影響,同時避免因不當調適措施,反增長期氣候風險。
營運模式創新轉型 邁向永續
PwC與WEF合作的研究也發現,企業若啟動節能、提升能源效率、與價值鏈合作等三大面向行動,2030年全球可望降低31%能源密集度,年省2兆美元。但這必須仰賴各國政府與企業共同努力,擴大跨產業、供應鏈和公部門的廣泛合作,推動鼓勵降低能源密集度的政策。
資誠永續發展服務董事長李宜樺指出,全球暖化不只危害環境,更持續影響企業獲利能力。面對氣候變遷挑戰,企業必須評估法規與消費者行為變化如何對營運方式產生影響,重新將氣候風險與機會整合並納入營運策略中,利用營運模式的創新與轉型,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以提升企業價值,邁向永續未來。
延伸閱讀
- 策略因應氣候變遷 李宜樺:關鍵10年
- 淨零碳排能源轉型 綠電碳交易成顯學
- 思維創新科技賦能 應對極端氣候挑戰
- ESG新挑戰 李宜樺:對外建立信任
- 綠色授信當道 聯徵中心ESG平台把關
- 新創生態圈大調查 資金需求最大挑戰
- 全球氣候科技投資 不畏景氣逆風走高
- 全球投資決策 重永續管理 憂企業漂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