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佛教界有許多眾人景仰的宗師,像是花蓮「慈濟功德會」證嚴上人、台中「慈明寺」聖印長老、高雄「佛光山」星雲大師、新北「法鼓山」聖嚴法師、埔里「中台禪寺」惟覺老和尚,還有在海外的達賴喇嘛和香港淨空法師,這幾位都是我所欽佩的大法師。
母親當年(1982)曾敦請聖印長老來彰化設壇講經說法,我也因此機緣而皈依,後來則追隨證嚴上人和受教於西來寺的心定和尚。但讓我真正奠定佛法基礎的,應該是在美國慈濟帶領讀書會時,將印順導師撰寫的「佛法概論」當做教材逐字朗讀,還有個機緣在花蓮得以親自拜見並當面請安。
「緣起性空」是佛陀在修行後所證悟的道理,解釋了世間萬物和宇宙現象的基本法則,聖嚴法師說「緣起」是指一切事物都是依因待緣而有生滅,「性空」則說明事物生成的本質是沒有固定的常性也無自性,但兩者為一體兩面而不相悖。
依我對佛法的理解,有情眾生是源於三世因果的業力作用,依十二因緣的法則在生死中輪迴,而無法解脫的根源則來自於無明,這是在過去世由身口意所造的業,衍生出讓有情生命會不斷輪迴而運行的業力,也就是所謂的「無明緣行」。
星雲大師說十二因緣顯示的是有情生命流轉的因果關係,當中「無明」和「行」是過去世的因,依此二因而生出「識」、「名色」、「六入」、「觸」、「受」等現在世的果,並由現在世「愛」、「取」、「有」的因,再次的種下未來世「生」、「老死」的果。
印順導師在「佛法概論」也提到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及阿賴耶識。我認為有情生命是因有「識」的作用,而能夠成形並可以分辨出「名色」,簡單來說就是精神與物質的交互作用,但這跟現代科學講的「量子糾纏」不知是否有關連呢?
由識入胎後慢慢形成的「六入」,就我的理解,胎兒的眼、耳、鼻、舌、身這五根各有接觸的「塵」(外界刺激)、接受的「根」(器官)和感受的「識」(神經傳導與作用)。而六入中的「意」則是接受五根所產生色聲香味觸等訊息並經由神經傳導的「法塵」,透過頭腦和神經系統的「意根」運作,衍生了色和後續的受想行識等「心識」作用。
達賴喇嘛說人的意識又可分為有粗(意識)、細(末那識)和細微(阿賴耶識)三種,我們平日的活動主要是「粗」意識的作用,自我覺醒可當成是末那識「細」的作用,而輪迴轉世則應是阿賴耶識「細微」的作用,藏傳佛教對此就有很深入的探討。
西藏生死書對人在死亡的過程,從臨終到轉世投胎的變化,都有非常詳盡的介紹,不過我認為這是生命在脫離肉體束縛的過程中,由這一世中「愛」和「取」所累積成的「有」,因為心識作用而引起的種種幻象,所以淨空法師認為只要一心念佛則臨終可以不慌亂,而得以發願往生極樂淨土。
佛教徒是深信因果的,而基督教則否定轉世和因果報應,因為聖經說人命定一死只生一次,死後則面臨審判,上天堂與耶穌永生,或下地獄永遠受苦。我認為「緣起性空」是佛教的根本教義,這跟基督教將一切歸於全能的主,兩者間有極大差異。
如果明白世間的因果關係,確實可以幫助我們更理解佛法中所謂「苦」的真義,因為每個人處在這樣的世間,除自己三世因果造的業,還會被他人的共業所影響,甚至受宇宙的自然律所限制,想要掙脫這樣的業力束縛是比登天還難,所以「苦迫」是個更貼切的說法。
至於佛法中的因緣果報,總讓我覺得不可思議,當年母親從聖印長老處請回的觀世音菩薩像,在九二一大地震時就曾保佑我全家大小平安,而且歷經多次危難都化險為夷,最後她往生還如願安住在埔里的寶塔禪寺,終日得以聽聞佛法。
佛陀說緣起性空,並由人世間的八種苦和五蘊的運作,來闡明解脫之道。但是我們仍很難理解種種因果之間的關係,還有業力的作用是如何產生,通常也只能從親身的經歷去體會佛陀所說的法,至於要如何從生命輪迴中解脫,達到覺行圓滿的境界就得靠累世的修行。
我認為透過現代科學的知識,能幫助我們對佛法的理解,而以布施為首的八正道也是個人實踐佛法的路徑,彼此應該是沒有衝突,而且還可以讓我們在信解行證的過程中得以互相參照,其實這也是慈濟人所遵循的「慈悲喜捨」修行法門。
台灣佛教界的可貴之處,主要是在這塊土地有許多位得道的高僧,已向世人展現出學佛修行的正確道路,讓社會大眾可以藉此親近和學習。不過我個人仍比較喜歡閱讀印順導師的著作,透過對佛法「緣起性空」的理解先安定自心,再來學習面對臨終的這一課。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