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料點描炸芋香:張淩食譜荔蒲芋餃

潘娉玉,〈荔蒲芋餃〉局部,2025,布料、繡線,70×70cm。圖 / 王仲平 攝

作品〈荔蒲芋餃〉(2025)有一個我們有些陌生的名字「荔蒲」。我在寫這篇文章時,才發現母親所參考的,麥強編著的《中國名菜》1,將荔浦的「浦」寫成「蒲」;原來荔浦位於中國廣西,向來以盛產鬆軟香棉檳榔芋著名。

當作品完成時,我思考是否要維持食譜書中所使用的「炸荔蒲芋餃」,還是稱為「芋餃」?最後,還是決定維持書上原有名稱,因為這樣會比較有助於追溯它的根源。卻沒想到著手寫食譜時,不小心踩進小小的食譜田調歷程。

不只是「荔浦」的用字不同,母親的餡料配方也與原食譜略有不同。網路上還查到稱為「蜂巢芋餃」的點心。整體而言,「蜂巢芋餃」與麥強編著的「炸荔蒲芋餃」餡料大同小異,都有豬肉、蝦仁並混上不同蔬菜餡料或辛香料。

其中,最重要的是這道點心要炸成酥脆空洞的蜂巢狀芋泥酥皮。所以,《中國名菜》中收錄的「炸荔蒲芋餃」應該相當接近「蜂巢芋餃」?不過,就在自以為這道是荔浦的特色點心時,後來竟才發現原來是場誤會。

母親做的荔浦芋餃與其他食譜最大差別,在於餡料中使用廣式叉燒肉與熟筍丁。在我所能查到的相關食譜中,豬肉或絞肉多數是在製餡時才加入調味料,或有加胡蘿蔔丁或不加蔬菜丁的,總之,叉燒與筍丁這兩項配料,在其他芋餃並不常見。

然而,印象中自對這道點心有記憶以來,向來都是這樣的餡料組合,讓我自以為所有食譜都是這樣寫的。甚至,以為坊間的芋餃也都是這樣做的,直到寫這篇食譜時才發現,事實不是這樣。追問母親這兩項食材的配方從哪來?結果她也已經不記得。但我覺得這是很廣式風味的組合,蜂巢芋餃做為廣式點心時,叉燒、蝦仁、筍丁、蠔油是很經典的廣式配方,不是嗎?

潘娉玉,〈荔蒲芋餃〉局部,2025,布料、繡線,70×70cm。圖 / 王仲平 攝

母親向來作風海派的,所以所做的芋餃個頭都超大,芋泥香甜厚實沒雜味,內餡兒鹹香,吃完一個,大約就算飽餐一頓。記得有次家宴做這道點心,所有賓客吃上一輪後,新上的菜已擺不上桌,母親便悄悄將剩餘的芋餃收回廚房,才能再上新菜。

不想,吃了好一會兒,突然有賓客發現這道點心怎不見了,一時緊張便問:「芋餃哪裡去了?」幸好母親機智地回說:「啊~~剛剛先收起來了,等等可以打包帶回去啊!」,一下子就化解芋餃迷蹤的危機,之後賓客才又繼續寬心談笑。

芋頭酥皮使用澄粉是最正宗的,大多食譜也都認為可使用糯米粉、太白粉或玉米粉取代澄粉,但最後芋香的效果,取決於這些粉漿的種類與比例是否能成功隱形在芋泥天然的風味後。粉漿比例高,容易成功,但相對的芋泥風味就會減成;要說這道菜有甚麼難度的話,就是炸蜂巢狀的芋泥酥皮了,每個步驟都要相當注意。

真實的酥皮難做,作品〈荔蒲芋餃〉使用貼布繡技法也相當繁複。為做出炸物不規則的麵衣肌理以及酥皮的不同層次,芋餃的表現方式是採用接近印象派點描法,來構成它所需要的「視覺」上的酥脆與層次感。首先,將所需的布料顏色,剪成小圓點狀,依造顏色分類擺開,再使用布料黏劑,黏在畫面所需要的位置。

此時,黏劑主要的作用在定位以防止自布邊散開;只是黏住的布,看來會像一盤散沙,所以最後要再用針線固定所有小圓布片。同時,為做出芋餃的量體感,過程中要不斷調整各區塊的顏色關係與層次,這樣才能達到想要的視覺效果。

--

1《中國名菜》,楊治 麥強 劉須惠 蔡貞貞 簡玲亮 鄭愛珠 洪道惠 黃紅英 莊賢三 等著,(臺北:鄧式出版社,1975/民64)225。

《張凌食譜》伍  荔蒲芋餃

潘娉玉,〈荔蒲芋餃〉,2025,布料、繡線,70×70cm 。圖 / 王仲平 攝

一、材料

A.芋泥
芋頭600克
澄粉40g
豬油4大匙
植物油6碗(炸油)
太白粉、麵粉 適量

B. 餡料
廣式叉燒肉150g
蝦仁150g
熟筍1支
乾香菇2朵
薑適量
蠔油適量
鹽適量

二、製作方法

A. 芋頭酥皮
1.芋頭去皮切厚片,隔水蒸熟,約需時30分鐘。起鍋搗成泥狀。芋頭一定要切厚片,澱粉黏性才會保持足夠的狀態。
2.以1/4杯沸水將澄粉燙成半透明狀。沸水溫度要夠,否則會失敗。
3.另備好以麵粉和太白粉混成的手粉,撒在案板上待用,防止製作芋泥時沾黏案板。
4.芋泥在案板上,加入澄麵與豬油,以製作麵糰的方式揉均成團,最後揉成粗條狀,再分切成均等重量的塊狀。

B. 餡料
1.熟筍與叉燒肉分別切丁備用。
2.香菇泡水,切小丁備用。
3.蝦仁洗淨,抽去腸泥、切段備用。
4.取炒鍋,放入少許的油,中火熱油後,放入熟筍丁略炒,炒完將熟筍丁撥至鍋邊緣。
5.改小火,在鍋中央先放入薑末爆香,之後加入香菇丁、鹽少許,在繼續續爆香,完成後再將所有食材撥至鍋邊。
6.鍋中央再加入少許油,油熱後放蝦仁段,略微煎熟。
7.將叉燒肉丁與所有餡料一同略為拌炒後熄火,加入適量蠔油,拌勻成餡料,勿過鹹,待涼備用。

C. 製作
1.將芋泥塊壓成圓扁狀,包入混合的餡料,捏成半月形或大棗型。
2.起鍋放入炸油,先將油燒熱,可用小塊芋泥試油溫,小芋泥塊在炸鍋中浮起,即代表油溫已足夠,油滾後改至中大火。油溫一定要夠高,否則芋餃下鍋會散開。
3.備不銹鋼的油炸網杓,先將網杓略為過油,再將芋餃一一放在網杓上,不要直接放入油鍋。網杓與芋餃一起入油鍋炸至七-八分熟。
4.七八分熟後,用油杓將芋餃輕滑入油鍋,再將油杓離鍋;油杓離鍋後,芋餃續炸至九分熟離鍋,濾掉多餘油份,即可盛盤。炸物都會後熟,所以不要炸到最後成色,那時才起鍋就會焦了。

 

延伸閱讀

 

前一篇文章工研院 X 歐盟 首開境外6G研創平臺
下一篇文章蘿拉.迪莫娃 瓷土雕塑裡的大地密語
潘娉玉 專欄
潘娉玉 國立臺南藝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專長複合媒材裝置與雕塑創作。曾獲美國亞洲文化協會獎學金、美國佛蒙特工作室藝術中心第九屆亞洲藝術家獎學金,赴美駐村創作。 2009年曾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行個展,並發表展覽同名作品集《永恆是情景的回復》;2013年於淡水藝術工坊展出「生命樹:歧異與歸屬」個展,2014年發行同名作品集。近期《家傳食譜》系列作品已經發表過四次個展,並於2022年出版同名作品集《家傳食譜》。2022年藍染設計作品獲選代表臺灣參加倫敦工藝週展出。 其作品曾於臺灣各地、香港、首爾、紐約、波士頓、費城、舊金山等地發表展出,並獲高雄市立美術館、北藝大關渡美術館及私人收藏。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