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上午遊覽行程耽誤,在大煙囪美式餐酒館的午餐,把最後一口古早味冬瓜檸檬茶喝下,已經下午三點了。陽光猛烈地照射在路旁艷麗的黃苞蠍尾蕉上,立秋前的屏東市,街道是如何的緩慢與寧靜,行人不多。
我們開車又來到了青島街106號的「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這是全臺最大的「日式眷舍」歷史建築群,共有67棟日治時期的建築物。然因為「時間」已困於夾縫中的「空間」,我們不得已直奔永勝巷五號的「張曉風舊居」。

張曉風舊居,2019年由作家郭漢辰創辦經營。門前的木牌簡介說:「永勝五號不止是書店,還是作家的家,是微型文學館,因此書店特別保留作家的房間,陳列作家的照片及手稿……」。
這是曉風14至18歲唸屏東女中時期的居處。書房內陳展著作家的書桌、書架等家具,還有不少其著作與相關的物件。空間幽雅簡樸,光影舒適,宜讀書寫作,也宜把椅子擺移到陰影處,稍作假寐。書桌簡單而小,卻是那個相對貧困與沒有電腦的時代常見的。一張原稿紙、一支筆,外加一隻水杯便足矣。牆壁上有一張附上曉風散文的漫畫,還原了當時的生活情懷:
首先我為自己的上鋪空間取了個名字,叫「桃源居」。這事當然不可以給幾個妹妹知道,否則,她們會大驚小怪,捧個肚子笑得東倒西歪,但只要不說,也就萬事太平,於是我就很陰險地擅自裂土獨立了。反正,這是我的轄區,我要叫它「桃源居」,別人又奈得我何? — 張曉風〈第一幅畫〉

我在靠窗的圓桌旁坐下,想像自己在某一個有雨的午晝,在「一窗綠意之前的靜靜書寫」。神馳之際,雪糕咖啡端來。慢慢品嚐時,悠然想到那遙遠的、在臺北讀大學的日子。
一年級後,臺灣大學文學院地下便是我們學習與遊玩的「基地」。四合院內後來詩人楊牧書寫〈學院之樹〉的那株印度黃檀木,是我們61班同學們常流連的地方。那時中文系沒有現代文學,然同學們的課外讀物大略都浸淫於現代中。同窗的美人才子不說,記憶中我的「餐單」是:
現代詩以余光中與葉珊為主軸,輔以瘂弦、白萩、林泠等名家,主要是受當時一本類似「臺灣十大詩人」的書影響。小說除了七等生《沙河悲歌》、黃春明《兒子的黑眼珠》、楊青矗《工廠女兒》、李昂《殺夫》、廖輝英《油麻菜籽》、郭良蕙《心鎖》、瓊瑤《幾度夕陽紅》等。
還有,外國的翻譯名著。如介川龍之介《羅生門》、川端康城《古都》、雷馬克《西線無戰事》、海明威《老人與海》、卡夫卡《城堡》等。而散文哩,印象最深刻是以下四本:
01 楊牧《葉珊散文集》
02 王尚義《野鴿子的黃昏》
03 渡也《歷山手記》
04 張曉風《地毯的那一端》
且看,四本名著都各懷「仙胎」。楊牧正年少氣盛,料羅灣與大度山筆下都風起雲湧。王尚義遽逢厄苦,飽含深情的文字恍若顫動。渡也以日記的形式,把情懷寄託於詩意的敍述中。而張曉風的句子含糖量高,小溪般順流而下。
類似這樣浪漫感人的:「只要你肯在我的船上,你是我最甜蜜的負荷。」醉倒多少花季男女含苞待放的心。我記得某年香港中學會考中文科「閱讀理解」考卷,曾選入她的散文〈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
午後五時三刻的陽光,穿過簷廊,從窗門透入,投射在書架上那一半淺棕一半奶黃的新世紀版的《張曉風精選集》。好的文字,緊緊把時間鎖在裏面,任由外邊光陰的步伐在晴朗與陰雨中點滴逝去。推開木門,踏上卵石徑,屏東的天色逐漸黯落,日影把歸途上的影子拉長。
車子西行,過高屏溪,屏東市的燈火婉蜒於後,高雄城的燈火矗立面前。燈火隔河相望,而文字漂浮其中,像才女筆下的舴艋舟,搭載那執著而純淨之心。(2025.8.12午後2時水丯尚。)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