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PwC日前發布的2024氣候科技現狀報告(State of Climate Tech 2024),雖然全球對氣候科技類新創企業的投資交易已經放緩,不過投資人仍持續聚焦在人工智慧(AI)應用、氣候變遷調適、前瞻性能源解決方案類新創中,積極尋找投資機會。
四項主要發現 留意新創出場方式
這項報告以全球超過12,000家氣候科技新創以及逾52,000件投資案為對象進行分析,總投資規模超過6,000億美元。主要發現有四,首先氣候科技融資金額從2022 Q4-2023 Q3的790億美元下降到2023-2024年同期的560億美元融資金額下降29%;其次,AI相關技術新創2024年前三季籌集60億美元,占氣候科技總投資的14.6%。主要投資領域為自駕車、農業、智慧家庭與智慧能源解決方案。
第三,氣候科技投資在各產業的資金分配出現改變,2024年前三季能源相關的新創獲得資金占比略高於去年同期,但工業領域獲得資金比例則減少;最後,28%氣候科技投資氣候變遷調適、強化韌性相關解決方案的新創上,這類新創公司的產品與服務如保險、城市降溫等,預料未來需求續呈走揚氣勢。
此外,目前這類新創投資的成功案例不多,投資人應關注相關新創投資的出場方式,因為本項調查顯示許多氣候變遷調適與強化韌性相關公司並不選擇IPO,代之以透過被併購成為大企業所提供的解決方案的一部分。目前為止,氣候變遷調適與強化韌性相關併購案都在10億美元以下。
氣候科技融資 創投私募雙雙下降
這項調查發現,受借貸成本上升、經濟不確定性等因素影響,氣候科技融資金額下降29%,同時,創業投資(VC)和私募股權(PE)的資金流也從7,990億美元下降到6,730億美元,氣候科技在VC與PE占比,從9.9%減至8.3%。
PwC指出,市場緊縮跡象可透過觀察交易階段和投資人經驗得知。由於IPO和出場的案例減少,市場交易活動逐漸從早期階段轉向中期階段。中期階段加上後期階段的交易,約占2024年前三季所有氣候科技交易的37%,高於2019年的20%左右。同時,參與5次或5次以下經驗較少的投資人,在2024年投資者占比中續減。
美國受惠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與其他政策支持,氣候科技投資表現穩定,交易金額差異不大,2022 Q4-2023年Q3為248億美元,2023-2024年同期為240億美元。亞太地區的資金比重則從2023全年的19%回落到2024年前三季的7%,這項結果顯示市場已經回歸長期平均水準趨勢。
利用人工智慧解方 提升氣候韌性
調查同時顯示,2023全年從事AI相關技術的新創占所有氣候科技投資的7.5%,總金額達50億美元。僅2024年前三季,這些企業就籌集到60億美元,比2023年多出10億美元,占氣候科技總投資的14.6%。主要投資領域包括自駕車,占AI相關投資62%;農業、智慧家庭和智慧能源解決方案等工業應用則占20%。
投資人相信,AI在數據分析、預測建模和優化方面的能力,可推動在減少排放和提升氣候韌性上的突破性應用。AI在提升能源效率、減少碳排放和改善各產業環境表現具有潛力。如優化建物冷卻系統、風力發電機產能、調整電動車充電時間以平衡電力供需以及優化製程等。
新創透過創建AI驅動系統提升氣候韌性,如深度學習、電腦視覺、藉助衛星或地面感測器檢測驗證分類野火、農業領域自駕曳引機可在高溫不適合人工操作下繼續農耕;不過,AI高耗能也引發擔憂,主要在電力是否能滿足資料中心需求?是否導致溫室氣體排放激增?部分新創正在研發解決這些問題的技術,如浸沒式冷卻與熱能回收等。
綠能新創獲資多 工業領域則減少
各產業獲得資金的比例也發生變化,2024年前三季與能源相關的新創獲資占比近35%,略高於2023全年的30%。其中,2家專注綠氫與替代燃料的新創公司各自籌集到超過10億美元,另外超過30家潔淨能源企業,則各自籌措到少1億美元。
包括工業、製造業和資源管理的工業領域,氣候科技新創在融資則相對減少,資金占比從2023年的17%降至2024年前三季的7%,接近該領域的歷史平均水準。但工業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占全球34%,投資與造成的問題不成比例,投入的資金可能不足以有效應對該領域的排放問題。
食品、農業與土地使用(FALU)以及建築環境產業產生大量溫室氣體,但在氣候科技投資上卻相對較少。不過,仍有越來越多的資金投入綠氫、碳捕捉的利用與封存(CCUS)類新創。
氣候變遷調適韌性強化 需求續增
PwC指出,氣候變遷調適與強化韌性的解決方案,指對發生或醞釀中的氣候災難事件採取策略行動、強化自身韌性以調適氣候事件的負面衝擊。2024年前三季,28%氣候科技投資支持這類新創,幫助應對熱浪、野火、洪水和其他氣候壓力。其中,約10%投資聚焦只發展氣候變遷調適與強化韌性的新創;另有18%投資在同時包括減排相關技術或產品的新創上。
2024年前三季, FALU產業在氣候變遷調適與強化韌性解決方案交易中占44%,超過其他所有產業。其主要應用如透過AI識別以提高作物抵抗力的基因,應對乾旱和極端高溫等威脅,或開發檢測植物壓力的技術。
考慮到天災成本不斷增加,投資人認為需要與保險和風險管理相關的氣候變遷調適與強化韌性解決方案。風險管理不僅是應對不確定性的工具,還可以成為創新來源。舉例來說,監測、報告和驗證(MRV)技術,就具有增加經濟效益的潛能。
展望未來 應投資開發中國家新創
2024年前三季,約85%的氣候變遷調適與強化韌性的投資,流向北美與歐洲的新創。展望未來,氣候變遷調適與強化韌性領域的投資人,應多投資開發中國家的新創,因為這些國家更容易受到氣候變遷影響。
資誠永續發展服務董事長李宜樺表示,低碳經濟轉型的趨勢已經顯現,若投資人和企業能在轉型中搶得先機,便能創造出可觀價值。在AI、氣候變遷調適與強化韌性以及針對高排放產業的氣候解決方案領域,投入探索氣候科技的潛能,有利邁向淨零未來與商機。
延伸閱讀
- 思維創新科技賦能 應對極端氣候挑戰
- 動態調整能源轉型策略 以應氣候變遷
- 大規模部署AI獲利 62%投資人看好
- 中大 挪威南森中心 遙測海洋氣候變遷
- 策略因應氣候變遷 李宜樺:關鍵10年
- 全球投資決策 重永續管理 憂企業漂綠
- 氣候緊急時代6倡議 小水電論壇爆棚
- 全球氣候科技投資 不畏景氣逆風走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