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與淨零排放是當前兩大國際發展趨勢,業界也有「不做淨零,訂單歸零」的體悟,但在錯綜複雜的產業價值鏈中,要落實驅動上下游成員減碳,關鍵不只在碳盤查,還要落實盤查後的資訊透明揭露等作為。
臺灣產業在全球電子供應鏈扮演關鍵角色,面臨政府法規、國際碳稅以及大型品牌客戶要求,如想保有優勢競爭力,勢必要應用符合國際標準的碳管理平臺,並循序漸進做好碳盤查、揭露以及資料串聯,以形成協同合作的供應鏈減碳機制。
除政府透過以大帶小輔導產業與供應鏈掌握綠色商機,從碳盤查、製程改善、能源監控等多重面向,進行低碳轉型;在推動碳數據交換標準化與透明化時,也有數家電子大廠攜手供應商實證計畫以完善範疇三減碳路徑,加速打造淨零產業生態系。
資策會數位轉型研究院為建構接軌國際的碳數據交換標準框架,協助產業加速投入減碳行動,21日偕同記憶體品牌大廠華邦電與封測廠力成科、台星科、京元電、菱生、南茂、華東、超豐、群雅、福懋;加上信星、成創永續、雷技、倍力、希達數位、綠易、叡揚等數位工具業者,啟動碳數據電子資料交換標準的產業示範團隊。
由於百工百業對碳管理需求日益殷切,渴望了解更多具體作法與協助資源,大會特別邀請資策會主任蔡明宏、貿協副秘書長周秀隆、今周刊研發長王之杰與臺科大資管系特聘教授盧希鵬等,剖析淨零時代減碳策略與治理解方,再以跨界對話探討碳管理與數位轉型,如何化雙軸轉型的挑戰,成為今後永續經營的競爭力來源。
蔡明宏表示,提升碳數據質量,是落實淨零碳排的重要一步。當每個產業、供應鏈都建立可互通互信的計算準則時,將有助於提高盤查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並取得商業平衡,加快節能減碳進程。
周秀隆指出,在下游品牌商「不減碳就砍單」的壓力下,台灣產業深刻了解提升碳管理能力的急迫性,應該善用外部資源,進行碳健檢、制定減碳計畫,甚至要掌握最新國際規範,才能打造綠色引擎,增添成長動能。
王之杰說,前進COP29會前會時,他看到新加坡政府攜手兩大國際碳權核發機構,致力研究並制定全球自願性碳權交易框架,希望減少成本並健全市場機制,印證臺灣推動跨產業的碳數據交換標準框架是永續實踐最佳路徑之一。
盧希鵬則強調,時代正在改變,企業經營思維也要跟著轉變,透過擁抱創新數位科技、提升數據管理韌性,能讓「碳覺醒」成為永續經營的關鍵助力,開啟邁向碳中和的良性循環。
延伸閱讀
- 奇美踐履碳中和 擁國內外碳權兩萬噸
- 信星碳星雲系統 北高淨零城市展亮點
- 數位永續雙軸轉型 陳世祥減碳六字訣
- 訂規範拓商機 自主移動機器人組聯盟
- 科技創新耀眼 資策會奪R&D100大獎
- Google台灣 2025培育兩千資安即戰力
- 曉鹿鳴樓減碳有一套 曾隱舜營造碳中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