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兼顧再生能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環境部準備修法放寬小水力發電有關河川部分是否需經環評的認定標準。為讓「河川水力能與河川生態兼籌並顧」,環境部這次修法將同意「離河、引水、管流、發電」且尾水又流回原河川的離槽發電方式可免環評。對此,小水盟理事長洪正中表達百分百支持並希望能採納產學研各界意見俾使修法一次到位。
洪正中指出,目前唯一具爭議的在河川「減水段」要保留每秒2立方公尺的(2cms)流量做為生態基流量,不僅小水盟認為依此做為河川開發要否環評的標準,值得商榷;學研各界、生態保育界也發聲表態並不支持用單一固定值做為生態基流量的標準。
清大生命科學系教授曾晴賢指出,生態基流量的訂定需要很客觀和因地制宜的數值,實際上不可能要求每個地方都能保留2cms的流量;每一個引水點的基流量訂定都會有所差異,同時豐枯水期的保留水流量數值,理都應不一樣才合理。
曾晴賢曾在1990年台電興建馬鞍壩時,邀請日本教授來台指導相關概念時參與其事,其後也陸續進行相關研究,深知「訂定基流量本身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曾晴賢指出,生態界的朋友應提出保育需求和具有建設性的建議,跟水利工程界一起來做綠能建設;只要大家合作,和衷共濟營造雙贏不無可能。另一方面,工程界的朋友如能知道自己再多加點努力和用心,就可以達到保育生態的目標,何樂不為?
我國對河川生態保育的需求,諸如基本生態資料建立、河川環境的基本情勢調查的充實,目前僅有水利署對於中央管河川的情勢調查資料,但還不足所需;另外目前新水利法的檢討對環境生態保護內涵仍有加強空間,可以參考日本在1997年新河川法中將環保入法,這些都應再加強。
台灣許多水資源開發單位表面上都有訂定生態基流量,但卻沒有監督單位與自我檢討機制,徒法不足以自行,相關單位是否有誠信實際做到排放生態基流量,是最讓人質疑的地方。
美國華盛頓大學環境與森林科學院博士陳嘉修指出,環保團體所以反對小水力發電,可能根據以往的水力發電設施是興建橫向構造物,對河川生態環境影響很大,因而產生防禦心態,相信經過協商彼此可以取得共識。

陳嘉修認為,這次修法應聚焦在減水段規則,並以維持既有河川生態的完整性、水流量不會改變棲地樣態為原則,至於減水段要維持既有河川生態的完整性,則需生態專家調查河川生態資訊後,由水利專家計算出基流量,最後開發人員才能估得施工的需求與投入成本。
陳嘉修建議,落實小水力開發單位在規劃案場前就先要考量生態面向,聘請專家釐清需要符合的條件,因為攸關開發案經濟效益,務必「準備好了再出發」,否則等到開發後才想來解決生態問題,就會像「穿著衣服改衣服」,既增成本也加深困難度。
洪正中指出,眾多河川的流量本來就大不同,要保護的生態物種也不盡相同。他建議每一河川開發小水力發電個案時,同時要聘請生態保育技師與水利技師,瞭解研析後再提出合理的保留「生態基流量」,提送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審核確認後才許可開發。
做為主要開發單位的小水盟會員業者呼應,未來開發案都應先聘請生態技師與水利技師對目標開發河川進行因地制宜的調查,以制定更客觀的生態基流量。
針對環境部預公告將修正小水力發電有關河川部分是否環評的認定標準第29條第2項修正條文,洪正中彙總會員業者意見,提出三點共識並衍生一項建議。首先,業界同樣重視生態基流量為必須考慮因素,以維生態、重視環保,維持水中生物生存權。
其次,生態基流量究竟要保留多少才正確?並沒有固定答案。必須仰賴生態技師進行河川生態調查以及水利技師的水利水文調查,然後依每條河川蒐集到的事據基礎,共同研判定年足以保護河川生態的基流量。
第三,既然20幾年來,政府與學術界雖投入不少努力,但仍未達成共識以多少流量做為合理的河川生態基流量。小水盟因而建議,因為不同河川特性與功能大不同,修法時可先明定「要保留生態基流量」的要求但不規定具體數值,改由個案在申請水權許可時,由水利署審定或在能源署設置計畫許可發放時,再個別審定河川基流量,以符實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