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衝擊傳產 張金鋒:找回競爭力

張金鋒,現任富田電機董事長暨總經理。
本文作者張金鋒,現任富田電機董事長暨總經理。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碩士。曾任職東元、協興電機,1988年創立FUKUTA富田電機。2005年,率先與美國電動車大廠簽訂全電式轎跑車馬達技術合作案、與日本早稻田合作開發風力發電機;2019年取得IATF-16949全球汽車產業品質管理系統認證;隔年拿下美國UL安全與Premium認證。2021年取得IECQ QC080000認證;2022年與日本百年車廠簽訂技術開發合約、打造電動車用馬達整車安全頂級實驗室;同時,推動富田電機成為公開發行公司。本文為嘉賓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圖 / 策略風知識新聞網

少子化使台灣各行各業普遍面臨缺工、缺人才的難題,富田電機同感困擾,猶待解決,關於這個問題我思來想去,歸根究柢認為與台灣過去這30年來的教改,息息相關。

電動車業 台灣有戲但缺工

我所主持的富田電機出身中小企業,創業至今剛滿 35 年,前年已公開發行,今年準備上興櫃。19 年前,因緣際會接洽到美國電動車大廠並順利對接電動車產業,19 年來致力電動車與綠能產業發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有形與無形的成本,見證台灣甚至是世界電動車產業,從無到如今的興盛。

昔日,近百年傳統汽柴油車產業鏈,台灣因起步較晚只能被動跟進參與,今時,世界電動車產業,台灣目前已接軌國際,富田並非單為營收、獲利,而是肩負推動台灣電動車產業的責任,希望電動車產業能在台灣這塊土地深根、發芽、茁壯。

尤其,近年永續數位雙軸轉型聲浪高漲,隨著電動車性能、環保、便利性受到世人普遍接受,電動車整體產業正蓬勃發展。看好電動車產業方興未艾,富田2016 年在苗栗銅鑼科技園區斥資 20 億元,興建 7.5 公頃廠房,有賴中央政府與地方主管機關協助,土地、廠房、水電相關問題很快就迎刃而解,唯獨缺工與缺人才困擾,如影隨形。

教改學形未學意 反蒙其害

富田1988 年創業,幾與台灣教改同步。整個教改,一路看來,過程與產業界連動且息息相關,個人甚至認為教改對少子化也有顯著影響。教改並非不好,但是硬套、拷貝美國模式,這種「只學其形;未學其意」只能算是東施效顰,因為美國國力強大、地大物博、資源充足,很容易磁吸全球菁英,加上開放式教育,基礎底蘊渾厚、經費充盈,以當初台灣的環境與美國比較相差甚遠,並不具備推動教改的能量。

台灣教改近 30 年,期間上大學的第一代、第二代年輕人深受影響,整個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跟以往有很大改變;學校不再強調倫理與道德、也少談及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學生被有形無形的灌輸只有讀書才有前途,但是這種填鴨式、沒明確目標的教育,學生為讀大學而讀大學,畢業後不深自考量自身能力,眼高手低,認為自己是大學生不屑蹲馬步從基礎功做起,這是現今社會中看到的氛圍和現象。

個人認為台灣的教改起步就沒抓對重點,教改的本意應以提升本職學能,為學生升學或就業提供好的出路,例如學用合一的知識、雙語程度等,但在廣設大學與少子化兩相衝擊下,現階段私校退場反常成為話題。

傳統大學數量已經足夠,有些私立大學為能招募到更多學生就讀,竟讓大學生對老師、教授做所謂的教學評量,致使老師、教授根本不敢真正要求學生,迭代累積下來,台灣技術基礎反挫、學用落差嚴重,形成種種亂象。

其中,學校不像以往要求公民與道德等核心課程,放任自我的結果,個人主義盛行。輕忽家國,心中沒有國,哪談得到家,家庭觀念一旦淡薄,婚都不想結了,談生兒育女有點不切實際。

教改世代 少子化遠因近果 

其實,少子化是全球先進國家共同面臨的議題,不過,台灣少子化速度卻如此之快?現階段少子化過程,都屬教改第一、二代的年輕人,這些年輕人大概在 20-30 歲之間,正處於適合結婚、育嬰時期。

然而,這些年輕人在讀書時大部分都背有就學貸款,以一般大學生 22 歲畢業、碩士約在24 歲,根據104 人力銀行調查,一般大學生畢業平均年薪約 40-50 萬元、碩士年薪 46-80 萬。在就業後薪資有限、肩負學貸,在萬物皆漲的年代,致使年輕人結婚意願很低,遑論生子。

因為出生率低,為刺激生育率提升,政府補助托育、幼教的作法是正確的,但方向上其實是倒果為因,年輕人不想生小孩是惡性循環的結果,若繼續下去只會更為嚴重,因為年輕人在繳完學貸早逾適婚年齡,期間加薪有限,如何婚配生子?

教改衝擊 學術與技職失衡

教改後,以利誘升格、強行合併手段,致使原本高職、專科、技術學院的技職體系隨著升格變成一所所大學,美其名人人有大學可讀,卻導致原本技職體系逐漸消失,讓原本無緣升大學的莘莘學子,一時趨之若鶩全往大學靠。使得原本傳統大學院校學術研究體系與技職專校體系天平嚴重失衡。

現在技職大學及高職,政府補助費用相對較低,很多技職學校為樽節費用都廣設餐飲科系,只因為教學所需材料、設備、維護等成本費用最少,反之,一般電機科、機械科相關理工科系,教學所需材料、設備、維護等成本費用相對高,以現在政府補助的費用,實在杯水車薪、難以為繼。

過去的技職體系是創造出台灣經濟奇蹟的重要推手,但是教改幾乎讓技職體系的人才漸趨式微,直接削弱台灣基礎工業實力,讓台灣的經濟競爭力直線下降,目前社會最缺少的是基本匠工,比如水電、冷氣維護、馬達加工、精密加工、馬達入線等。

這些職人、匠才都已凋零,技職體系老師、教授逐年屆齡退休,連曾經 20 年前赫赫有名,培育無數專業人才搖籃的「職訓中心」,近年也因招募不到學員,編制遭裁撤,至此,台灣基礎工業的專技人才消失殆盡,青黃不接。

高科技業 靠傳產站穩腳跟

這樣的台灣,未來勢必面臨一個嚴峻問題,基礎工業所需的機械、設備、螺桿、框體、配線及精密小零件等,極可能因第二代無意接班而後繼無人,這是嚴重的警訊。媒體常說台灣科技業很強、台積電執世界晶片牛耳?試想,這些高科技業的精密設備,若沒有中小企業的基礎工業堆疊,根本無法做出來。

以富田從事馬達製造 35 年的經驗,現階段順應世界潮流必需走向超優級效率馬達(IE4),但台灣當前馬達產業前2大龍頭大同、東元,據說看重財務成本,不太重視產品耐久性,全球IE4已將進入最後幾年的關鍵期,台灣本土廠商如連國產 IE4馬達都買不到,就只能自國外進口馬達了。

目前,台灣外部競爭對手虎視眈眈,政府若再不重視,台灣傳產只會變成非常「慘」的產業,產業過度分布不均,若高科技業沒有傳統產業做基礎,是無法站穩腳跟的,台積電基礎機械設備難道都要自己做嗎?若一個元件、精密加工、工業配線等都無法找到優良的基礎鑄造廠及鑄造材料,又如何做出好的工具機。

學術技術 一體兩面不偏廢

現在,據瞭解台灣主要教育資源都掌握在研究型大學教授手中,科技大學相對沒有太多發言權。過去10幾年來到富田拜訪的大學教授如過江之鯽,每每談到新能源相關議題時,感嘆現有某些模具系學生製圖與識圖能力不良,甚至連基本圖面都看不懂,何其悲哀?

一半以上的教授都知道,教改失敗但卻不敢承認,害怕說實話就要捲舖蓋走路,這些技職體系師資與台柱,逐漸面臨屆齡退休、後繼無人窘況。技職體系的教授都快退休光了,當務之急必須趕緊找回退休或民間師資,如不趕快補救,將有技術斷根、斷種,屆時再亡羊補牢也徒勞。 

斷層與隱憂 解題因勢利導 

現階段傳統產業的大環境真的不好,很多白手起家創業的第一代,均面臨第二代年輕人對高科技業的嚮往,寧可讀大學、碩士,也不願意接班,讓整個傳產基礎更顯搖搖欲墜,富田身處傳統馬達產業多年,深感技術人才的重要性,現在要找一個真正會做入線、配電、模具等,稍有技術基礎的馬達技師已難尋覓、擁有精湛技術的老師傅,根本難上加難找不到。

德國技職體系的教授其社會學術地位不比一般大學教授低,台灣技職體系教授空間被壓縮的厲害,在預算爭取漸趨困難的情況下,產業設備面臨很大問題,低階產品價格拼不過中國,中高階產品則因日幣貶值,台灣競爭優勢盡失,變成名符其實的夾心餅乾。台灣傳產占就業率百分之六十,傳產出口一旦不好,對台灣經濟民生影響甚鉅。

人口持續下降,已到涉及國安問題的地步,如要改變恐需要再20 年以上。老話說「百年樹人」,德國、日本等先進國家猶不敢輕易侈言教改,因牽一髮動全身。尤其,德國技職體系比一般大學還受社會尊重,在德國不會發生這種情況。

並非所有學生適合就讀學術體系大學,一窩蜂跑去讀一般大學,結果80%都是學非所用,畢業後也無法或不想投入本業,那花4 年時間與學貸去讀這些書有何意義?

政府應鼓勵年輕人不要勉強自己要去取得對自己職涯發展沒有助益的大學文憑,如果就業後發現自己學能不足,再去進修或讀在職專班補強,既可補足欠缺的專業技能,又能取得相關證照或文憑,更屬兩全其美。

策略校準 找回國家競爭力

教改前的體制,因一般大學門檻高,高中職生或二專學生在畢業後就立即投入職場,不會浪費國家、社會、家庭資源,更不會耗費學生青春,一技在身也讓學生可以為自己而讀,不須滿足父母期望或只想拿到一張對未來職涯發展沒具體幫助的大學文憑,耗費4 年光陰與金錢。

代之應該調整大家對「非讀大學不可」的迷思,要以學生本身的興趣及能力為導向,鼓勵年輕人先就業,知道自己缺什麼技能、應提升什麼能力?再針對不足處進修或讀在職專班,這樣才是為自己而讀。

以往很多高職生自認不適合讀大學,畢業後專心就業,升學與就業兩條平行進路,四年後的成就不見得比大學剛畢業的同齡者差,又沒有學貸壓力,結婚、生養小孩反而水到渠成。

因廣設大學最後招不到學生致使廢置校舍應如何處置?可考慮給他們一條出路,為因應少子化、人口老化,可改為長照機構、安養中心等,因為學校已具備足夠的活動空間、綠化帶、運動場只要稍作修改即可,才不會浪費國家資源與土地。

德國的技職體系備受各界尊重,所以才能成就百年工業,台灣經濟體大約50 年,若不快做補救、挽回,對台灣的人口發展及產業將是一大隱憂,政府應多元思考,不偏聽海歸派專家學者主導台灣教改,否則只會越改越糟糕,甚至導致正確道德觀、價值觀蕩然無存。

台灣現階段應急修正方式應走向國際化、多元化,對較優秀的外籍移工不妨考慮給予長期居留權,但是應由雇主嚴格評估優劣,政府也須嚴格稽核,讓台灣成為更國際化、多元化的國家。

現階段年輕人被家長過度保護,父母應讓年輕人有自力更生的能力,讓學生為自己而讀,非盲目遵從父母期望,讓年輕人獨立自主、優於他人、自我控制、積極主動、多元控制,鼓勵年輕人多生小孩前,要先建立正確價值觀,再解決年輕人畢業即負債還錢的壓力。

最後,我以本業自省並提出解決方案。馬達是工業之母,培養馬達入線匠工應朝更年輕化發展,若馬達電機、基礎機械後繼無人,等我們這代人屆齡退休以後,未來學校理工科將沒人傳承馬達專業知識,所以應積極培養匠工,不分學歷,只要肯學,以認證制度給他們一個保障,但這需要其他產業一同努力。

此外,對技職體系匠工,政府應有長期配套規劃,比如扶植專業技職院校,負責培育電機、機械、建築工法、繪圖、土木工程、機械工程、水電、冷氣裝修、裝潢木工等人才,其中,尤需保住技職院校的專業特質,不再只偏重 IT 產業,致令整體產業發展失衡。

當前少子化已經危及國安;缺工、缺人才也使得產業發展感受瓶頸與侷限。如果教改制度可以更靈活的與全球策略發展趨勢定期校準,那麼轉危為安,找回國家競爭力便非侈言空談。這也是我不揣淺陋敢於拋磚引玉的原因,只因這是身為這個國家的每一份子當有的責任。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