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熱細則公布在即 王守誠:更利投資

王守誠
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TGA)常務理事王守誠博士說,去年地熱法專章出爐,今年3-4月將公布執行細則,讓業者投入地熱發電更有依循、風險更可控,同時樂見能源署成立地熱單一窗口、示範獎勵計畫提供最高50%額度風險分攤、利用政府擔保機制接軌綠色金融專案融資等,投資條件較4年前更友善。圖 / 王守誠提供

台灣再生能源發展過程,以風、光兩種最風光,目前已是兩大主力,不過相較地熱,兩者因受季候、光照等影響發電較不穩定,因此,地熱被看好成為台灣第三大綠電來源。近5年,經濟部地礦中心應產業需求建立地熱探勘資料庫,探勘9處早年調查的高潛能地熱區,以驗證、蒐集地熱關鍵參數。

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TGA)常務理事王守誠博士表示,台灣早在1966年就投入地熱探勘與開發,不過,第一座電廠從1981年商轉到1992年關廠,失敗的陰影深深影響後續發展。

王守誠說,該會已連續兩年協辦經濟部主辦、能源署執行的台灣國際地熱論壇,論壇不但邀請國外具有先進地熱技術、設備與經驗的大廠與專家來臺交流,透過媒合創造商機對政府、企業在觀念上產生醍醐灌頂效果。

根據地礦中心去年彙整的地熱探勘資料顯示,全臺地熱蘊量上看40GW,政府設定2050年目標6GW,並希望在2030年有2GW先商轉。目前,台東、宜蘭、新北都有地熱電廠,其中,一家外資正評估南投案場。

王守誠表示,全臺目前共有28處地熱開發案,5個已商轉,今年將再增加3處。其中,由台汽電、結元持有清水地熱是第1案、李長榮集團投資的全陽地熱在台東太麻里金崙溫泉、台泥綠能公司在延平鄉紅葉谷園區,都屬於先行案場。

2019年,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成立扮演溝通與媒合者角色,創會理事長李昭興為海洋大學教授旅美、旅澳多年,目前會員50多家,王守誠說,台灣地熱資源豐富但開發上仍須借重國外先進技術、經驗、資金與人才。

早年工研院與中油曾發堀出200度優質熱源,可惜當時欠缺好的開採技術與設備。王守誠強調,但目前利用熱虹吸原理可以在有熱無水場域,透過封閉循環取熱發電,這意味著在非溫泉區也能推展地熱發電。

過去用在石油探勘的ESP耐高溫井下幫浦,如今成為開發150度地熱的有利工具,美、加、德與荷蘭都有ESP設備供應商,該設備從2012年美國再生能源實驗室推薦以來,大幅降低了地熱發電成本。

紐西蘭的經驗也值得借鏡,王守誠補充並說,該國發展地熱長達60年,1970年開發空氣鑽井、高溫地熱鑽井等技術,技術輸出菲律賓開發1.9GW案場,近兩年應邀參加台東縣地熱論壇。

環團與地方民衆反對,向來是再生能源開發的一大阻力。王守誠說,地熱鑽探深及地下數百公尺到上千公尺,並不會破壞地表並能達到零碳排;先進技術在高敏感地區,如國家公園可大幅減少環境衝擊並降低爭議,反倒受NGO普遍支持,相當罕見。

在臺灣,台東縣推動地熱最給力,率先喊出全縣100%綠能。當地太陽光電已蓬勃發展,但因有民眾主張已經大量使用土地、不利農業與觀光城市發展,加上部落維護生存權,致外資主導開發的知本光電案就踢到鐵板。

王守誠說,去年地熱法專章出爐,今年3-4月將公布執行細則,讓業者投入地熱發電更有所依循、風險更可控,同時樂見能源署成立地熱單一窗口。由於鑽井占開發成本約5成,目前業者大多尋求國外合作或組隊聯合鑽井以降低風險與成本。

政府在示範獎勵計畫也提供最高50%額度的風險分攤,類似鑽井保險具無息貸款性質,王守誠指出目前利用政府擔保機制接軌綠色金融的專案融資,已有數家銀行提供地熱電廠設備融資,投資條件已經較4年前更加友善。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