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研院日前以預見大南方、展望新經濟為題,舉辦南臺灣產業策略論壇,會中發表2024年南臺灣產業創新策略。
基於淨零時代來臨,工研院看好電動車、綠能轉型、海洋產業與藍碳市場,可望將帶動大南方產業新經濟,同時預測海洋經濟在未來幾年將呈倍數成長,相關產業應提前布局以拓展國際新商機。
針對2024南臺灣產業發展,工研院提出「傳產維新」、「跨域革命」兩大策略。其中,傳產維新是將南臺灣具競爭優勢的汽車與其零組件產業應用,轉向電動車市場,導入數位科技推行綠色運輸、鏈結在地產業。
跨域革命則是迫在眉睫的機會與挑戰,主要在切入化合物半導體等創新應用,布局氫能車輛技術再造汽車零組件產業巔峰。
在海洋經濟上,以空輔海、以海養綠、以綠引金、以金創新的新循環策略,搶先布局永續漁業、觀光、無人機與水域無人載具、藍碳新產業等多面向海洋產業。
工研院擘畫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鎖定永續環境應用領域,加速電動車、綠能、海洋產業前進動能,擬定創新策略、推動技術革新,為臺灣永續發展挹注更多能量。
工研院認為,南臺灣有絕佳的產業、文化與生態多樣性,會中提出短中長期策略行動,包括微創新、厚科技、鉅挑戰,邀請產業提前布局,協同創新,成為臺灣經濟成長的驅動引擎。
工研院副總暨材化所長兼南部產業創新策略辦公室主任李宗銘表示,因應全球淨零趨勢與綠色供應鏈減碳壓力,從高科技產業到在地傳統產業,均需尋求轉型突破。
他觀察南臺灣的經濟發展有3大得天獨厚條件:一是傳統產業,二擁豐沛漁產、風場、天然資源與重要經貿港口的海洋產業,三是持續建設與發展的新興科學園區與工業區。
李宗銘表示,有鑑於產業轉型需要多方面的投入,工研院做為產業智庫,在南部4個院區投入近700位專業工程師成熟的工程技術與管理經驗,積極協助政府推動南部產業發展。
工研院副總暨產科國際所長林昭憲指出,電動車趨勢浪潮來臨帶動國際車廠積極轉型,加上各國政府推出各項電動車補助,全球電動車銷量預計將在2030年突破1,400萬輛,市場可期。
海洋能被歐美視為下世代重要的能源基載,故積極發展海洋能源所需關鍵技術與產業鏈。林昭憲強調,臺灣是海島國家,海洋科技發展可為產業帶來新契機,政府也已於5月26日通過海洋產業發展條例,積極推動海洋產業永續發展。
本次論壇由林昭憲開場,發表2024南部產業創新策略,研究報告結合全球趨勢研究、產業群聚研究、在地專家巡迴拜訪、政府政策以及工研院技術盤點後,針對南臺灣產業創新轉型提出建言。
李宗銘與工研院綠能所副所長萬皓鵬分別引言電動車產業趨勢、海洋經濟潛力議題,由工研院多位技術專家分享八項電動車/海洋經濟技術能量。
臺南市經發局副局長蕭富仁、南科管理局副局長鄭秀絨、工研院院士暨長興材料工業資深顧問暨工研院院士蕭慈飛、台船資訊處長黃府祥、金洲副總經理陳雪音、臺南市海岸觀光發展協會理事長暨亞果遊艇集團董事胡竣甯等產官研專家與會,探索南臺灣產業聚落乘勢轉型議題的策略和思路。
壓軸的海洋經濟2.0策略論壇,台船公司資訊處處長黃府祥、金洲海洋副總經理陳雪音、長興材料工業資深顧問暨工研院院士蕭慈飛、臺南市海岸觀光發展協會理事長暨亞果遊艇集團董事胡竣甯等人與談,暢談如何落實海洋經濟產業需求、臺灣的優勢與挑戰。
延伸閱讀
- 工研院創新50 續領產業佈局2035商機
- 碳捕獲再利用 工研院X仁儀建示範區
- 打造淨零競爭力 鄭文燦:工研院是火車頭
- 工研院技轉淨零技術 落地永續新商機
- 工研院OMO整合 助中華郵政數位轉型
- 中正 工研院開發 AI即時監控智慧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