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八創新技術 助力南臺灣新經濟

工研院針對明年南臺灣產業創新策略,提出傳產維新與跨域革命兩大策略並以電動車與海洋經濟為核心提出八項創新技術。圖為南臺灣重要地景高雄85大樓。
工研院針對明年南臺灣產業創新策略,提出傳產維新與跨域革命兩大策略並以電動車與海洋經濟為核心提出八項創新技術。圖為南臺灣重要地景高雄85大樓。圖 / Nathan Lin-unsplash

傳產維新跨域革命 雙元策略

工研院日前針對明年南臺灣產業創新策略,提出傳產維新與跨域革命兩大策略,其中,傳產維新鎖定將南臺灣具競爭優勢的汽車與其零組件產業應用,轉向電動車市場並導入數位科技以推行綠色運輸、鏈結在地產業。 

跨域革命則是切入化合物半導體等創新應用、布局氫能車輛技術再造汽車零組件產業巔峰。在海洋經濟上「以空輔海、以海養綠、以綠引金、以金創新」的新循環策略,搶先布局涵蓋永續漁業、觀光、無人機與水域無人載具、藍碳新產業等多面向海洋產業。

電動車海洋經濟 南臺灣雙引擎

工研院南部產業創新策略辦公室主任李宗銘與綠能所副所長萬皓鵬分別指出,電動車產業趨勢以及海洋經濟潛力,同時,工研院多位技術專家針對南臺灣電動車產業與海洋經濟提出八項創新技術,其中,電動車與海洋經濟各4項。

有關電動車產業方面的技術能量,包括雷射銅鋁加工與3D列印模具技術、低稀土動力馬達、化合物半導體材料與檢測驗證技術以及化合半導體關鍵技術;在海洋經濟方面則有,水下通訊技術、微藻固碳及加值化應用技術、AIoT智慧感測應用技術、牡蠣養殖綠電與材料循環技術。

電動車產業 4創新技術

雷射銅鋁加工與3D列印模具技術 透過藍光波段雷射,大幅降低銅鋁金屬材料加工耗能,可應用於高效銅材散熱片、EV電池串接片、EV馬達電機銅線接合等;利用3D列印模具節省模具製作時間,降低生產能源使用。

低稀土動力馬達 工研院預計鏈結國內車用馬達相關製造商,共同開發低稀土車用馬達,推動業者打入電動車相關產業;預計從材料、電磁設計、散熱等三方面著手,逐年持續推進功率密度,設定2025年達成美國能源部設定目標。

化合物半導體材料與檢測驗證技術 透過建立關鍵驗證平台,縮短化合物半導體材料驗證與開發週期,以加速產品推向市場的時間。關鍵驗證平台包括晶圓切割表面品質驗證、化學機械研磨粒子材料驗證、功率模組液態封裝材料驗證、HEMT ALD製程前驅物驗證、CMP研磨墊整修器用的鑽石碟驗證與封裝用低溫銅對銅接合材料驗證等6大平台。

化合半導體關鍵技術 布局關鍵設備與材料自主化以穩固根基,同時開發1700V車用元件模組,助攻我國電動車產業。透過法人科專技術發展與國際合作,促進化合物半導體技術應用、加速產業落地與群聚,完善國內產業生態系統。 

海洋經濟 4創新技術

水下通訊技術 工研院研發透過THz波段無線光通訊技術,目前已經實現水下無線、大頻寬通訊技術,透過海生館大洋池場域驗證,成功將水下餵食秀影像以直播方式上傳至海生館臉書粉絲專頁。

未來將整合至水下自主式無人載具,做為離岸風機基座或管線監控,避免傳統水下無人載具ROV (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s)纜線纏繞困擾;這項技術同時也可應用在水下博物館,生態或環境監控、水產養殖監測。

微藻固碳及加值化應用技術 可將產業排放的二氧化碳進行微藻固碳。1公斤微藻可以吸取1.83公斤二氧化碳,並能進一步從微藻提煉高值化產品,創造新商機。目前工研院已與國內水泥大廠合作建置鈣迴路二氧化碳捕獲試驗廠,將捕捉到的二氧化碳用在養殖雨生紅球藻。另外,透過授權與技術服務,協助廠商在屏東建置生產廠,將蝦紅素用在製作保健、美妝等產品。

AIoT智慧感測應用技術 建立自主智慧感測技術競爭優勢,布局「海域保育與安防監測」、「海洋牧場」、「港區空水環境精準監測」、「離岸風機維運」等4大應用領域,以帶動海洋經濟AIoT相關產業蓬勃成長。

牡蠣養殖綠電與材料循環技術 藉由結合太陽光電與牡蠣養殖的協作型太陽光電附蚵系統與光電/牡蠣單體養殖共生浮台,達成光電業者與牡蠣業者間的共生共利。同時也可結合傳統岸際廢棄蚵架材料循環碳化技術,助力岸際海洋經濟發展。

 

延伸閱讀

google.com, pub-9231246403495829, DIRECT, f08c47fec0942fa0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