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AI員工創未來 桂竹安提轉型四問

携手AI員工創未來 桂竹安提轉型四問
資誠企管執行董事桂竹安強調,環境變化快速,想要用AI科技應急因應,在在考驗領導者的驅動與實現轉型變革的領導能力,要順利携手AI、共創未來,領導者必須先思考轉型四問以提升轉型變革成功率。圖 / 資誠提供

內政部統計,去(2022)年臺灣總人口數為2,326萬人,比前年少掉超過11萬人,但是,今年臺灣總體職缺卻超過100萬個,為五年來新高。資誠企管執行董事桂竹安說,在人才供需環境不變的前提下,臺灣缺工問題只會愈來愈嚴重。

缺工問題持續  企業宜改作法

根據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今年7月臺灣的失業率3.56%,來到22年新低。此時,如企業仍缺工找不到人,必須想辦法改變以往作法。

桂竹安認為,企業面對缺工問題,可能採取3個解決方案:一是招募外籍藍/白領,透過開放更多藍領移工或是吸納國外白領人才,全面提升人才總供給量。不過,這涉及政策法規與利益團體是否同意,企業較難掌握。

二是調整薪資吸引人才,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薪資與福利,在有限的人才供給中,搶占最大市占,不過,可能加深人才爭奪與薪資成本。三則是雇用AI員工,以自動化及AI協作,打造AI員工,透過有效提問與互動,提升現有員工生產力。不過,這新機會也會有挑戰。

雇用AI員工 企業面臨三挑戰

企業雇用「AI員工」 勢將面臨3大挑戰。第一個挑戰是釐清職務需求:什麼樣的員工技能可以分派給「AI員工」做,什麼必須由員工自己做? 桂竹安指出,例行性工作與數據報告交由AI來做,員工則做需要情感支持與決策選擇與價值判斷的工作。

目前,IBM已經停聘「會被 AI 取代的員工」,大舉使用AI輔助核心人才的決策品質與工作效能,透過人機協作模式,成功獲取高人才留任率的提升。

第二個挑戰是甄選與培訓「AI員工」:企業要培訓「AI員工」,必須輸入若干訓練資料,包括人事資料、高績效表現標籤與其他輔助資料等,再進行資料處理,透過訓練產出AI員工。不過,這樣的AI員工將來可能會隱含有性別、族群、文化與管理的偏見。對此,不少組織與國家已推出AI倫理指引,可以防微杜漸,避免偏見發生。

第三個挑戰是發揮「AI員工」潛力:招募「AI員工」後,如何使其效益最大化,幫助既有員工發揮潛力? 桂竹安認為,企業可以透過人機協作與數據獲取,發揮「AI 員工」最大潛力。

友達光電就是透過持續培育數位人才與收集數據來強化「AI員工」的智慧,透過人機協作與AI監控設計,達到降低工廠人力成本、提升生產良率;資誠也從2019年以來,持續舉辦數位營(Digital Camp),從日常營運痛點著手,協助員工進行upskilling 2.0。

轉型四問 與AI共創未來關鍵

環境變化快速,想要應用AI科技應急因對,在在考驗領導者的驅動與實現轉型變革的領導能力(Trans-formative Leadership)。桂竹安強調,未來領導者必須思考4個面向:首先,如何讓企業在多變環境下,找到清晰的目標與路徑?其次,如何回應員工生命週期中各節點的挑戰與需求?

第三、如何培養員工面對環境變化與企業要求的能力?最後,如何帶領團隊,突破困境,強化韌性與執行力,實現目標與願景?桂竹安說,企業領導者可透過上述轉型四問,提升轉型變革成功率,順利携手AI、共創未來。

 

延伸閱讀

 

google.com, pub-9231246403495829, DIRECT, f08c47fec0942fa0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