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永續:從觀察共創轉向世代合作

白宗城
白宗城,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經營管理MBA 碩士。美國ISM供應管理協會CPSM認證供應管理專家、美國PMI專案管理學會PMP認證專案管理師。現任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SMIT顧問/前理事長、中華經濟研究院PMI採購經理人指數研究團隊新竹企業經理協進會CPMAH供應鏈主委、台灣企業永續獎TCSA評委、清華企業家協會NTHU創業Garage企業導師。

-- 在Z世代交替中尋找價值 II

一個世代兩種觀感  潛力不可輕忽

Z世代,指出生在1995-2010年間的年輕世代,隨著他們逐步進入職場,成為企業不可忽視的潛在中堅力量;目前已經不再只是被觀察的世代。主計總處統計,台灣Z世代到2030年將占職場人口約30%。隨著X世代逐步退居管理階層,Y世代承上啟下,Z世代勢必在2030年後成為產業持續運轉的主力。

但對這一世代,社會上充斥著兩種對立觀感。一種將其視為「草莓族」,說他們怕吃苦、不配合組織紀律;另一種,則稱許並期待他們能為數位轉型與創新文化帶來新動能。然而真實的Z世代究竟是什麼樣貌?他們如何看待職場、看待自己的人生?又將如何影響企業、產業與國家未來發展?

 六項核心洞察 渴望被傾聽被尊重

KPMG第一屆DEI友善職場意向大調查暨ESG人才培訓計畫積極找答案。這項調查洞察了Z世代要的價值與選擇。根據KPMG主導的Gen-Z世代友善職場意向大調查,理出Z世代對職場的6項核心洞察,在我看來結果,這些調查結果顛覆不少人的刻板印象。

首先,Z世代痛恨草莓族的稱法、不認同躺平,他們期待合作,在乎自身價值可以被清楚看見。他們拒絕草莓族的標籤,並非擔心被看成脆弱,而是出於對人際關係中的不對等看待感到敏感;他們不願盲目服從權威,渴望在團隊中成為被傾聽、被尊重的合作夥伴。

目標明確在意薪資 職場互動合作

其次,Z世代期待目標明確、直接討論、有來有往的職場合作模式。他們期待主管能給出具體工作目標並即時回饋;他們也重視溝通的雙向性與透明度,也反映對前導型與民主型領導風格的偏好,正也呼應Z世代在數位原生環境中養成的即時互動習慣。

第三,Z世代在意有競爭性的薪資、個人發展機會,認為工作與生活平衡是決勝關鍵。他們確實很在意薪資,但更在意這份薪資是否與自身付出的心血成正比?是否能支持他們發展興趣、保持生活品質以及工作與生活的邊界感;彈性制度則成為他們衡量企業吸引力的重要指標。

在乎公司前景 持恆行動自我實現

第四,Z世代對留任與離職的考量因素更趨於全面,在乎自身價值以及公司前景。他們不僅以薪資為衡量基準,也會從「公司形象與發展前景」、「個人發展空間」、「心理安全」等面向綜合評估,展現出高敏銳度與理性思維。

第五,Z世代屬於短期焦慮與長期隱憂並存的世代,傾向在生活中取得持續不斷實踐的具體行動。Z世代成長於疫情、氣候危機、戰爭、經濟震盪等高不穩定環境中,對未來充滿焦慮,也因此更傾向追求能「持之以恆的行動實踐」的工作模式,希望在職場中實現人生意義。

參與改變責無旁貸 真誠實踐永續

最後,第六項洞察,Z世代認為永續發展事在人為,要強化社會韌性,才能扭轉結構困境。他們不將ESG視為口號,認為「參與改變」是責無旁貸的責任;在意企業是否真誠實踐永續,是否願意與員工共同打造具社會影響力的組織。

根據統計推論,2040年將有200萬勞動人口退出市場,這意味著未來15-20年內,台灣新進勞動力將大幅減少,勞動人口占比持續下降,產業若未能快速適應並留住年輕人才,勢將面臨嚴重的人才斷層與競爭力下滑的風險。

提供企業鏡子 重新思考人才共創

企業再也無法以「誰來都好」的心態經營人才,而是必須以「公司是否值得年輕人投入」的角度進行自我檢視,Z世代的價值觀轉變,正好提供了一面鏡子,讓企業重新思考企業永續發展的根本:「不是資源的積累,而是人才共創。」

參與KPMG調查發表會,我聆聽許多X, Y, Z世代對話後,深深感受到Z世代的能量並非來自反叛,而是對「意義」的渴求;他們不是不努力,而是更懂努力的方向與選擇;他們不反對被管理,但希望被尊重與理解;他們願意投入,但希望知道「這場戰爭為誰而打」。

職場3  不躺平不白忙追求價值

未來的職場,若想成為Z世代願意長期投入的場域,我認為必須完成以下轉變。一是從控制轉為啟發。領導者不再是命令的發布者而是目標的引導者;二是從標準化轉為個別化。制度彈性將成為吸引力來源,企業需設計符合個人差異的成長路徑。三是從競爭轉為共好。企業文化應從「績效導向」進化為「價值導向」,讓團隊看見彼此的貢獻與差異。最後,要從口號轉為實踐。DEI與ESG不應停留在報告與標語中,而要深入職場日常;形成制度與文化。

「Z世代不躺平,我們只是不願白忙一場」這不只是Z世代的宣言,更是一種深層的呼喚。他們不怕挑戰、不畏辛勞,但渴望一份值得投入的人生。他們想確信,所做的一切,不只是為了履行任務,更是為追求真正的價值與意義。

構築願景 沒有矛盾只有互信共進

在當今社會,對Z世代的評價充滿矛盾,一方面是質疑與標籤化,另一方面又帶著期待與焦慮。但在參與KPMG的《Gen-Z世代友善職場意向大調查報告》發表會後,從許多Z世代的真誠分享中,我看見的不是「草莓族」,而是群更敏銳、更有意識的年輕人。同時,Z世代不是脆弱,而是敏感;不是逃避,而是懂得挑選值得的戰場。他們拒絕標籤,因為渴望被看見的不只是表現,而是努力背後的信念。

他們也不接受一昧服從式的權威指令,期待更清晰的目標、真誠的溝通與對等的合作。他們願拼盡全力,但前提希望先知道這場戰爭為誰而打,又為何而戰?對他們而言,薪資不是唯一的指標,成長的空間、工作的彈性與生活的平衡,才是構築職涯願景的核心。

世代更替 放下我執價值共創

2030年,Z世代將成為職場的主力軍;2035年,Alpha世代也將逐步登場。這場世代更替,不該是對立的張力場,而是場攜手共進的過程。對企業來說,這也正是重新構築組織文化、實踐人才永續的關鍵時刻。唯有傾聽、理解並透過制度與文化創新,才能打造出讓Z世代願意留下、願意發光的職場。

試想:當X世代願意放下控制思維;Z世代也能放下過度的自我執念,那麼跨世代間的碰撞,將轉化為一場價值共創的合作典範;我認為,如把國家永續視為一艘前進中的大船,隨著時間推移,終將要由各世代共同駕馭;此時Z世代所能帶來的熱情、能量與覺知,正是推動大船航向永續的關鍵風帆。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