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Z世代交替中尋找價值 I
少子化 發酵中的困局非潛在危機
黃仁勳每次回台都會引領旋風,我看到他宴請供應鏈夥伴的「兆元宴」留影,科技大老們白髮蒼蒼,多少反映著世代交班的難題。2023-2024年,全台新生兒人數僅約13萬人,即使來到12年才一次的龍年,傳統上想生龍子龍女的熱門年份,同樣無法扭轉低出生率的頹勢。
回顧過去,2012年的龍年,還有23萬新生兒;再往前看2000年,更有30萬。相比如今,出生人口的落差不啻是記警鐘。少子化已不再是潛在危機,而是正發酵中的現實困局,對台灣企業的永續發展,已構成前所未見的挑戰。
勞動力續萎縮 選訓育留壓力山大
目前,台灣總生育率僅約1.1,遠低於世代更替所需的2.1,甚至已低過長年被視為少子化典型的日本,但他們還有約1.3。值得注意的是,全球許多高發展國家確實普遍面臨低生育率困境,台灣如今在人均所得、醫療水準、教育程度等多項指標上已接近高發展市場,也同樣深陷人口衰退壓力。
隨著生育率長期低迷、人口老化加劇,台灣的人口結構正急遽轉變。根據主計總處資料顯示,自2015年起,15-64歲生產年齡人口已進入負成長階段,預估至2030年,這一核心勞動族群將降至總人口的60%以下。這樣的結構性變化,不僅意味著勞動力供應持續萎縮,也為企業在招募、培育與留任人才方面,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
接班梯隊稀薄 是缺人非搶不到人
更嚴峻的是,當接班梯隊逐漸稀薄,組織的知識傳承與創新動能也將受到重創。正在經濟轉大人的台灣企業,站在經濟轉折的十字路口,一方面要面對人口紅利退潮的現實,另一方面更需思考如何透過組織變革與人才政策,抵禦人口結構改變對產業永續發展的衝擊。這是場不能再等的戰,不僅關乎企業永續,更攸關整體社會韌性的重塑。
對於勞力密集的產業,例如製造、營建、長照與服務業,招募與留才的困難正不斷加劇。少子化使年輕勞動力成為稀缺資源,企業在人才競爭中所面對的,不再只是「搶人」,而是更根本性的「缺人」。這樣的轉變不但進一步推升人事成本,也迫使企業不得不加快自動化與數位轉型,才能維持營運效率。
自動化非萬能 知識傳承接班斷層
但自動化已非萬靈丹,當產業失去與人才共同演化的機制時,技術革新也將失去靈魂與方向。更值得注意的是,人口結構的轉變不僅影響供給端,同時也改變需求端的樣貌。隨著年輕消費人口減少,過去以青春族群為主要客群的零售、餐飲、補教與娛樂產業,勢必面臨市場萎縮與消費習慣重構的壓力。企業若未能及時調整產品定位與行銷策略,勢將失去來自新興世代的共鳴與青睞。
而對於企業內部而言,少子化更蘊涵並構成知識傳承與接班計畫斷層的風險,當年輕世代逐漸稀少、資深員工逐步退休,如何保有技術經驗、維繫文化精神,便成為企業經營的核心課題,尤其,在高技術密集或傳產家族企業中,這種世代間的斷裂更為明顯。一旦未能及時補上新血,不僅將造成技術失落,也會削弱企業的持續創新力與應變彈性。
人才永續 衝擊社會韌性治理評價
此外,在全球推動永續發展的趨勢下,「人才永續」早已成為企業衡量ESG指標中的一環,企業若缺乏長期穩定的人才流動與世代更替機制,勢必影響其社會韌性與治理評價。尤其,五都以外地區與中小企業,往往在資源、品牌吸引力與制度規劃上不敵大企業,更易因少子化進一步被邊緣化,最終,將加劇產業結構的失衡與城鄉差距。
因此,唯有正視並積極回應少子化對人才市場的根本性改變,企業才能真正走向永續。因為這不只是招募策略的改變,更是場文化與制度的深度轉型,如何讓逐漸接棒的Z世代感受到被尊重、看見價值並擁有選擇權?如何創造平等、共融、多元的工作環境,將決定企業能否在未來10年生存或突破的關鍵。
回應Z世代呼聲 以人為本拼共創
在當前這樣的人口結構下,企業再已無法仰賴「拼命篩選」人才的方式選用留人,而是必須思考企業「是否值得他們留下」。面對少子化帶來的結構性挑戰,打造真正以人為本的職場、建立跨世代共創的組織文化,將不僅是回應Z世代的呼聲,更是企業在未來動盪中,安身立命的根本。(系列2-1)
延伸閱讀
- 邁向淨零 讓供應商參與企業永續發展
- 跨國企業永續經營 法治ESG策略為先
- 青銀經驗傳承 點燃企業永續生命力
- 上市櫃薪酬透明化 公司治理大趨勢
- 青銀經驗傳承 點燃企業永續生命力
- 企業永續數位轉型 錢家龍: 關鍵雙軸















如果缺人,為什麼不會提高薪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