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產業發展:台灣表後儲能元年

陳勇全,產業顧問、電池工作者,致力于推廣電動賽車與STEAM教育。現任合春國際(股)董事長、浩永國際(股)執行長,曾擔任耐能電池(股)副總經理、高頻企業(股)技術經理、美國Leviton Manufacturing Company策略技術部突波保護材料開發計畫主持人和專案經理。東海化工畢業、美國南加大材料科學碩士和工程師學位,台灣先進電動載具協會創會理事長、美國慈濟分會志工。圖 / 陳勇全

台灣的電力儲能市場大致可區分為表前與表後,表前市場主要分為跟再生能源結合的發電側,和參與台電輔助服務的電網側,還有用電大戶義務量,而表後市場則是工商業與住宅的儲能。

目前臺灣表前的儲能市場規模,根據政府2025年目標需求,包括台電輔助服務的dReg和E-dReg共1GW,太陽光電結合儲能0.5GW,用電大戶則不到0.1GW,整個儲能市場的總功率需求是1.6GW,我預估總容量大約是3GWh。

台電在2020年首度以招標方式,向民間業者採購15MW的儲能自動頻率控制(AFC)調頻備轉輔助服務。由於獲利模式明顯,吸引大量業者加入,因此政府後來也提高建置儲能設備的目標,預計2030年若要達到5.5GW的話,我認為總容量將超過10GWh。

依產業諮詢機構 InfoLink 分析,台電力儲能發展可分三階段,首先是「電網級儲能」在2025年已達供需平衡,然後轉向搭配光電和風電的再生能源「電廠型儲能」;最後,則是工廠與家庭大量建置的「表後儲能」。

InfoLink資深分析師袁芳偉預估,到2030年台灣電力儲能市場,累積系統裝置約可達總功率8GW,總容量約20GWh,累計規模達2000億台幣;我認為這除了表前儲能隨著再生能源成長而增加,表後儲能市場在政策鼓勵下也會逐漸擴大規模。

因全球AI浪潮帶動電力需求增長,且電力結合儲能系統有助穩定電網韌性與提升效率,工研院今年6月與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舉辦的科技儲能與系統韌性應用研討會,就號召產官研專家共同探討儲能產業前景並分享成功案例。

經濟部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在會中指出,我國電網端儲能已達到2025年1GW的目標,後續將推動再生能源發電的儲能。今年,則開始鼓勵產業用戶導入表後儲能,以進行尖離峰電力移轉,透過儲能系統進行用電管理。

所謂「表前儲能」是將儲能設備安裝在用戶電表之前,直接與電力公司電網連接的儲能方式。目前從案場設計、建置、運轉、消防、電氣安全都有明確規範。吳志偉指出,這就是台灣儲能案場數量可以大爆發的原因。

至於太陽光電的案場結合儲能系統,儲能功率必須至少1MW,並以儲能系統標稱有效功率的2.61倍容量 (MWh),做為每日保障計費電量,但如產業用戶工廠規模不夠,就無法參與。

目前,經濟部在積極推動的「表後儲能」,是透過在用戶端裝設儲能系統,以優化能源使用來降低電費,提升電力系統的穩定性與可靠性,甚至,可以讓產業用戶參與電力交易平台賺取收入。

台電總經理王耀庭表示,台電已在桃園、台南、高雄等地建置大型電網級儲能系統,同時透過 2021年上路的電力交易平台,讓民間的儲能業者可以參與,提升電網韌性也創造新商機。

從過去聚焦「表前儲能」,到今年成為業界聲稱的「表後儲能元年」。永餘智能總經理陳貽評說,表後儲能的第一個特色是容量小且分散,第二個特色是靠近用戶端,第三個特色則是以「需量反應」方式參與電力交易。

陳貽評指出,表後儲能最基礎的應用,就是進行契約容量管理,參與尖峰和離峰的電價套利,還可參與需量反應等負載管理措施。但表後儲能仍是需要滿足特定條件才能參與電力交易。

另外,如果業者要自行參與電力交易,通常儲能系統需要1千瓩 (MW) 以上的容量,不足1千瓩則得透過整合小規模發電設備的聚合商,來共同參與電力交易。

工研院開發的POXA Energy「能源資產績效管理軟體方案」,就很適合讓電力系統整合商、開發商、聚合商及投資商,持續在儲能市場投資和營運並降低成本,取得優於市場的報酬收益。

根據台電的電力交易平台資訊,截至今年6月,共有108家儲能業者參與表前儲能交易,其中交易量低於20MW的有88家,這個數字顯示競爭相當激烈,且市場目前應已飽和。

依POXA Energy整理的電力交易資訊,今年6月22日當週總合電力交易量的前10大業者:南方電力、能元超商、義電智慧、安瑟樂威、盛齊綠能、台普威、富威電力、智鑫能源、新星能源和震江電力,各家公司儲能設備有至少50MW的實力,前5大業者甚至都超過100MW。

我觀察這些電力交易業者,包括擁有光電案場的南方電力、雲豹能源子公司台普威,虛擬電廠和系統整合商的安瑟樂威,機電廠商結合模組廠的震江電力,台泥集團的能元超商、正崴集團的富威電力,大致可說是國內表前儲能業者的發展方向。

據悉,目前公股銀行認為國內在儲能領域且較具指標性上市櫃公司清單中,有康舒、台達電、飛宏、達方、研華、森崴、台泥、聯合再生、華城、中興電、士電、亞力、大同、東元,總共14家,這些多數原先都是機電業者,若再結合電池廠,很容易就跨入儲能這個領域。

而目前積極推動儲能業務的,除我以前介紹的許多電池與模組廠,還有盛齊綠能、儲盈科技等儲能櫃廠商,甚至,包括資通訊廠商和建設公司,從這應可看到台灣儲能產業蓬勃發展的現況。

以國內電力儲能目前偏向鋰鐵電池來說,台塑新智能在彰濱蓋2.1GWh電池廠並準備持續擴大產能,又有台塑集團的實力後盾,我認為將是不容小覷的儲能業者。至於,同屬台塑集團的長庚國際能源和台塑石化投資的福能,就看兄弟登山,各自努力了。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