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庸在倚天屠龍記曾寫到,金毛獅王謝遜在王盤山的天鷹教大會,奪得屠龍刀企圖揚威立萬,因為傳說:「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借用這段話,趕在農曆歲末除歲前夕,援引為本文標題與楔子。
根據南韓市調機構SNE Research數據,2024年前10月全球前十大動力電池廠商排名,中國就占六家。其中,寧德時代、比亞迪的市占分別為36.8%與16.8%;歐洲是中國鋰電池主要出口市場,2023年中國廠商的市占業已攀升至34%且有持續擴大趨勢。
歐盟新電池法規 引進電池護照
面對這樣局面,歐盟已通過新電池法規 EU Battery Regulation 2023/1542,並推動電池全生命週期管理,涵蓋所有類型的電池,包括:攜帶式、電動汽車、工業用、汽車電瓶以及輕型電動載具用的所有類型電池。
歐盟新電池法也引進「電池護照」,自2027年起電池出口到歐洲,都需要有符合電池護照法規的二維條碼。 QR Code的標示包含電池相關資訊、碳足跡以及再生材料使用量等,也涉及從材料到回收的產品全生命週期,以促進電池產業透明化與資源回收再利用。
CBAM是前菜 數位護照是主菜
電池護照當然是歐盟制定的新遊戲規則,也可解讀為歐盟針對中國祭出的「屠龍刀」。所以,目前的碳邊境調整機制 (CBAM) 其實只是前菜,2022年啟動的產品數位護照才是主菜,且將在2027年正式端上桌。
中國企業當然不是省油的燈,寧德時代還是全球電池聯盟(GBA)電池護照試點工作的中方企業,未來也還將積極參與電池護照相關法規的制定。具體事證是2023年4月的上海車展,寧德時代現場就展示電池護照,記錄包括電池信息、原材料信息、ESG評價、供應鏈數據等多項內容。
上海展示會上,寧德時代同時宣布將在2025年實現企業核心運營碳中和,2035年實現價值鏈碳中和。為達成零碳戰略將在礦產、大宗原材料、電池材料、電芯製造、電池系統進行減碳工作,推動行業供應鏈透明、電池全生命週期溯源管理和循環回收。
新遊戲規則 提供台廠突穿機會
歐盟制定電池法的新遊戲規則,也讓台灣廠商有機會突破中國以往在全球電池供應鏈上的優勢。台灣曾擁有全球前兩大電池模組廠,像新普和順達都是營收百億公司,但中游的電池芯和上游電池材料,既贏不了日韓業者,也拼不過許多中國業者,造成產業鏈缺口。
電池芯生產製造是高投資、高技術門檻和高風險的行業,台灣從1994年開始,國內相繼投資設立的電池芯廠,幾乎都在艱苦經營。目前已知有台泥、台塑和鴻海三大集團,投入電池芯的生產製造,算是擁有足夠財力和實力的廠商。
台泥台塑鴻海 兄弟爬山各有成
根據媒體報導,鴻海集團準備結合高雄在地業者成立電動車產業聚落,高雄和發的鴻海電池中心推出第一款Made in Taiwan動力電芯後,將開始進入量產階段,預計年產能可達1.2百萬瓩時(GWh)。
台泥集團走國際化路線,主攻歐美頂級用戶,子公司能元科技與加拿大政府合作蓋100%使用綠電的電池廠,預計2028年投產,產能可達2.8百萬瓩時;旗下三元能源科技則在高雄小港打造全台第一座超級電池工廠,連同在南科的電池廠,年產能合計是3.3百萬瓩時。
台塑集團除規劃在台灣建構完整的電池產業鏈,其中台塑新智能王瑞瑜董事長,還擁有回收煉金的「城市採礦」雄心。該公司在彰濱工業區,投資設立全台最大的磷酸鋰鐵電芯廠,年產能可達5百萬瓩時也將於今年完工投產。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啓表示,未來彰濱電芯廠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邊角料和不良品,還有售出使用後的汰役電池都可回收,先從中提煉貴金屬再重製成新電池,這就像是「城市採礦」,可促成循環經濟與環境永續。
固態電池動見觀瞻 輝能傳捷報
國內最受關注的是固態電池的發展,台灣首家固態電池廠輝能科技,長期投入鋰陶瓷電池研發及製造,在2025年的CES電子展,發表次世代電池技術, 5分鐘可快充續航 300公里的固態電池產品。這項好消息,值得拭目以待。
台灣電池協會表示,國內的電池供應商只要是外銷歐盟,都必須面對「電池護照」的課題。因此SGS和BSI認證機構,為因應歐盟即將實施的「電池護照」,都已在官網做相關說明。
歐盟新電池法的電池護照實施後,國內電池廠商出口歐洲,尤其是規模不大的電池廠和電動車廠,仍要面對三大障礙:一是,補足和完善產品碳足跡聲明;二是,滿足歐盟對電池材料的回收與再生利用要求;三是,應對電池護照中資訊披露的挑戰。
歐盟電池產品護照 因應研討急
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在去年11月已針對歐盟「永續產品倡議」電池產品護照的新趨勢舉辦研討;財團法人自行車暨健康科技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去年6月也偕同臺灣自行車輸出業同業公會舉辦自行車產業因應歐盟新電池法規座談。
雖然,產發署已責成工研院綠能所協助國內廠商因應歐盟的電池產品護照規定,解決資訊披露問題。但是,產品碳足跡需要追溯電池原材料和電池芯的來源,電池材料的回收與再利用,也是台灣電池產業今年開始必須積極面對的課題。
搶攻鋰電池循環商機 合縱連橫
去年9月,聯友、名仁、天弘三家分屬汰役鋰電池產業上中下游的本土龍頭廠商,已宣佈策略合作組成「鋰電池循環永續責任聯盟」,準備建構台灣第一個汰役鋰電池B2B(Battery To Battery)循環經濟生態系。
此外,東海大學化材系林正裕教授團隊,去年也攜手處鋰科技(股)公司,共同研發回收鋰電池後「再生石墨材料」,經各項性能檢驗確認再生石墨粉材在電芯的容量、循環壽命及充放電表現,都不亞於全新的石墨粉材。
突破綠色貿易壁壘 今年大挑戰
總的來說,電池護照是全球電池聯盟提出的行業倡議,並已得到多個國家的認可,歐盟也藉此協助境內電池廠商面對來自中國的威脅,希望主導全球競爭規則。但台灣的電池廠商同樣面臨歐洲的綠色貿易壁壘,産業鏈如何本土化以及進行綠色低碳轉型,將是今年最大挑戰。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