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研院今(4)日發布2025年臺灣製造業及電子零組件產業景氣展望預測,預估2025年經濟景氣將緩步回升,AI終端應用商機擴大,預估整體製造業產值達新臺幣25.9兆元,年增+6.48%。電子零組件產值規模將達2.40兆新台幣,較前一年成長+7.5%。
然而,因區域衝突升級、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各國央行調整貨幣政策步伐不一;中國產能過剩、氣候變遷加劇,全球經濟不確定增加,後續發展仍需審慎關注。
2025年經濟景氣回暖 步伐穩健
工研院IEKCQM預測團隊指出,全球通膨緩步下降,隨美歐進入降息循環,國際消費支出持續擴張,經濟景氣回暖步伐穩健。在全球貿易重返溫和擴張下,加上由AI熱潮點火帶動的終端資通訊產品需求強勁,部分傳統產業供應鏈回補庫存效應帶動下,預估我國出口、外銷訂單將連續數月正成長。
國際需求回暖也可望推動業者擴充產能、綠能基建投資、廠商低碳轉型等利多因素,帶動我民間投資動能增溫,其中,民間消費基期雖高但擴張持續,預料臺灣經濟仍將溫和成長。2025年四大工業年增率依序為資訊電子10.33 %、金屬機械3.54 %、民生工業3.53%、化學工業2.42 %。
AI商機美歐降息 產業溫和成長
金屬機電 中國房地產景氣低迷,影響2024年全球鋼鐵供需。近期中國加大對房產支持力度、各國利率下降助力提振消費投資、淨零永續趨勢對低碳和數位基礎建設需求日殷三大因素影響下,有利全球鋼鐵、金屬製品需求重返溫和增長。此外隨著歐美國家降息、中國新振興措施推出,及全球對半導體、航太等產業需求增溫,業者投資意願轉強,帶動機械設備需求回升。預估2025年金屬機電業產值將成長3.54%。
資訊電子 高階運算晶片在AI 手機、AI PC和邊緣式AI硬體、車用電子與伺服器等終端領域應用,促進IC設計產業產值提升,而先進製程與封裝技術創新成為產業高速成長新驅動引擎。在AI、車用電子及衛星通訊持續發展下,將帶動PCB、被動元件、感測元件等升級電子零組件產品規格,提升我電子零組件產業附加價值、產值,預估2025年資訊電子業產值仍將成長10.33%。
化學工業 來自中國新增產能的市場競爭、地緣政治導致貿易障礙的情勢,石油價格持續走低,無法支撐石化產品價格,業者現以策略性調降產能因應。但在低基期因素,國際需求回溫,可望帶動2024年化學工業產值重返成長。展望2025年,在國際需求持續溫和擴張下,化工產值將成長2.42%。然而全球碳定價國家持續增加,我國已擬定碳費徵收費率與時程,循環減塑、淨零減碳的議題將成為化工業者的轉型挑戰。
民生工業 全球服飾品牌廠庫存進入安全水位、採購活動回歸常軌,在低基期因素下,紡織業動能回升。展望未來,輔以通膨趨緩、央行降息,國際消費回暖,有利紡織業明年營運動能持續。高基期因素下,國內零售及餐飲銷售仍表現穩健,輔以調薪趨勢延續,表演藝術與運動賽事等熱潮不減,民眾消費支出意願仍強,支撐民生工業成長延續。預估2025年民生工業產值將成長3.53%。
因應三大趨勢 強化韌性競爭力
工研院觀察,目前國際間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產業AI化需求及永續供應重要性升溫這三大趨勢隱然成形,勢將成為2025年影響臺灣製造業發展關鍵。
地緣政治風險加劇 2024為全球選舉年,隨著各國選舉陸續結束,政權交替,各國貿易、匯率與關稅政策預料將會重塑。值此區域衝突升級、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各國新政府政策將深刻影響全球經濟貿易、安全和科技格局。工研院建議,面對區域衝突升級、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建議業者可藉由推動產業在特色領域發展、調整產業全球生產布局策略,並透過擴大與國際業者合作,以強化臺灣產業的韌性與競爭力。
產業AI化需求 AI被認為將為經濟帶來劇烈影響,然而其效果如何其實主要取決於產業化與採用程度。工研院認為,如何有效導入並擴大AI產業應用,以帶動百工百業創新發展,協助我國產業突破式創新,為產業發展重要議題。工研院建議政府要借鏡國際AI領先國家,預為AI技術開發與應用提供明確治理規則,以利臺灣未來AI創新解決方案輸出。此外,可以借鏡既有半導體發展經驗與路徑,建立各產業AI化中心及AI核心技術開發平台,協助新興業者、中小企業降低發展AI應用門檻。
永續供應重要性升溫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以及我國碳費將陸續實施,對業者生產製造布局,勢將帶來衝擊。工研院指出,淨零浪潮席捲全球,良好的永續供應鏈管理已不再僅是口號,建議政府與業者協力建構科學方式衡量淨零減碳效益,並擴大減量輔導性政策,加速業者投入進行設備汰換、加大減碳技術的研發,協助業者低碳轉型。
電子零組件 產業成長動能持續
零組件產業受惠人工智慧帶動產品規格提升,加上廠商擁有堅實的基礎與科技研發實力,工研院預測2025年就算全球充斥不確定因素,臺灣電子零組件成長動能仍將持續。2025年臺灣電子零組件產業預計將延續2024年的成長基礎,AI持續從伺服器擴大向PC、Tablet、手機等邊緣(Edge)終端產品滲透,此將直接影響相關零組件的規格。
例如:高階AI伺服器須承載數百GB/s至TB/s以上的流量,電路板的設計將以高階HDI為主、MLCC被動元件用量亦將大幅提升;臺灣零組件廠商因地緣政治的影響,在低軌衛星、伺服器等具有機敏性產品上將持續受惠。因此,預包含顯示器、電路板、被動元件、LED元件、感測元件與電池元件等電子零組件產值規模加總約新臺幣2.40兆元,約成長+7.5%,優於2024年的5.4%。
供應鏈加速重組 去中化成主流
電子零組件海外擴廠規模與速度,將受美國新政影響加速。臺灣電子零組件產業兩岸以外的產能建置仍在初期階段,雖勢在必行但在無法確保訂單量、生產成本較高的情況下,多數廠商產能規劃趨於保守。若美國新政去中化力道,能強化客戶對供應鏈海外工廠訂單的支持,未來供應鏈海外擴廠規模與速度恐將加速。
另外,去中化可能進一步升級成為美國化,將帶動供應鏈開啟對美國投資評估。現階段全球供應鏈的轉變主要仍以去中化為核心思維,以蘋果供應鏈為例,雖然在中國的比重2019-2023年已下降7個百分點,但與此同時美國只增加1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實際上受惠的國家仍以東南亞與印度為主。工研院認為,未來不論從關稅或客戶期待的角度,都會加重供應鍊朝美國化的壓力。拉長時間來看,美國生產的比重也將逐步提高。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