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臺灣證券交易所(Taiwan Stock Exchange,TWSE)最新統計,在政策加持下,臺灣數位企業加速出場,自2021年新增數位雲端分類後,帶動新一波掛牌高峰,截至目前,上市櫃掛牌數位雲端類企業共61家,其中,23家數位雲端、38家資訊服務。
證交所「證在小聚」系列座談,為洞察數位雲端產業動態與未來契機,以助力企業透過政府關鍵資源,進入資本市場開創新局,日前與資誠、創業者共創平台基金會(AAMA),邀集產官界代表齊聚交流。
證交所雙引擎 驅動下個黃金十年
證交所總經理簡立忠指出, 2023年申請上市家數創下近10年來新高,籌資金額更改寫歷史最高紀錄,與全球主要市場均呈現衰退的狀況相比之下,臺灣IPO市場表現相當亮眼。證交所向來扮演助力產業發展的關鍵角色,並思考如何在一開始就帶領企業走得更久、更遠、更滋潤。
截至今年Q2,上市新經濟市值突破1兆元,其中數位雲端市值高達1,336億元。證交所將持續以一般板及創新板「雙引擎」方式,透過資本市場力量陪伴企業成長茁壯,驅動臺灣下個黃金10年的經濟成長。
群聚效應 銜接創業家與資本市場
資誠審計服務營運長徐聖忠表示,隨生成式AI(GAI)問世,人工智慧、雲端解決方案,加速驅動全球朝數位轉型,也掀起新一波科技浪潮。臺灣以豐沛人才、完善產業生態站在這波趨勢浪潮前線;數位雲端等新經濟產業納入掛牌類別,進一步帶動資本市場發揮群聚效應也聚焦投資人關注,可望打造下波護國群山,厚植臺灣經濟成長動能。
AAMA執行長陳英姿說,該會台北搖籃計畫以培育指標性創業家為使命,13年來已成功協助超過300位創業家,其中,68家企業規劃在未來1-5年間進入資本市場。AAMA來將持續銜接創業家與資本市場,與證交所持續密切合作,從資金面、政策面共同推動臺灣創業生態系。
保母式服務 力拼育成數位獨角獸
證交所上市二部高專馮淑敏說,根據世界交易所聯合會(WFE)統計,TWSE在全球80個交易所中成交值與市值分別排名第9與14名,雙主板具備外資投資比重維持在4成以上、以創新永續形成產業新聚落、造市引資提升企業估值與價值鏈、鏈結公部門資源組成新創國家隊,助攻創新企業籌資等4大國內市場(Home Market)主場優勢。
馮淑敏表示,TWSE團隊透過「保母式服務」一對一輔導窗口協助企業規劃上市,持續聆聽業界聲音,滾動調整、放寬創新板規範。創新板開板迄今,累計27家申請送件,17家掛牌企業市值達1,913億元。展望未來3-5年,TWSE期望達成創新板累計送件80家公司的目標。
軟時代 大未來 開創全新兆元產業
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簡任技正李楷元表示,因應全球供應鏈持續重組,政府提出五大信賴產業為臺灣下一波經濟發展關鍵,其中軟體產業是驅動核心。全球前10大市值企業,就有6家是以軟體為核心的巨擘。
在臺灣,7,000多家新創中過半為純軟體新創, 其中,SaaS解決方案(15%)、電商與零售(9.8%)及資訊安全(6.7%)為前三大領域。數發部將持續透過防詐、數位韌性、數位經濟這政策「三支箭」,推動臺灣 AI產業鏈整合,結合軟體、資安產業,讓數位經濟產業成為下個兆元產業。
近年數位轉型發酵,持續推升企業上雲以及產業轉型。根據PwC Taiwan《2024臺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全球接近7成、臺灣超過5成企業領袖,認為AI在未來3年會影響企業與員工發展。其中,企業領袖幾乎壓倒性同意,GAI將扮演驅動效率、創新及轉型改變的觸媒角色。
GAI觸發創新轉型 法律監管當道
隨著AI技術發展,大數據蒐集等相關新型態的法律議題、監管機制等都受到國際高度關注。普華資深律師鍾詩敏針對AI的法律監管趨勢指出,歐盟人工智慧法案(AI Act)今年立法完成將陸續生效實施,其他各國也持續關注如何平衡AI的發展與管制或從風險導向出發採行全面監管模式;也有重視應用導向的行業監管模式或加強建立管理標準等模式。
鍾詩敏提醒,在「AI創作時代」下,企業如何在AI技術創新研發與隱私、智財或是勞工等不同權益保護間取得平衡,也是重要課題。她說,企業在AI導入及使用流程中,應特別留意法遵管理議題,同時建議提前進行風險評估、建立適當治理政策與問責及管理制度。企業如有相關需求宜儘早與專業律師團隊討論,以利提前規劃布局。
延伸閱讀
- 生成式AI當道 數位雲端類股上櫃買
- 證交所永續創新雙融 打造上市新聚落
- 臺灣今年IPO市場 資誠:風景可期
- 新經濟產業 臺灣下半年IPO亮點
- 陸放緩IPO數量 臺商投資架構宜重訂
- GAI驅動創新商機 產研共提落地4策略
- 淨零 永續 GAI 驅動企業轉型重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