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研院19日舉辦第3屆ITRI NET ZERO DAY打造淨零時代競爭力論壇暨特展,展現淨零技術能量、攜手產業減碳成功案例,今年,聚焦並發表氫能創新與共創綠色金融科技雙平台。
本次論壇匯集全臺24家公協會,集結國內外產官研重量級國際機構與企業,探討淨零的挑戰與機會,如NASDAQ、德國萊因(TÜV Rheinland)、台積電、中華電信、研華、中鋼、中興電工、達明、南寶等,加速我國新世代氫應用供應鏈成型,協助產業全方位實踐淨零策略路徑,鏈結金融資源解決轉型資金問題。
活動現場也展示氫能創新平台、節能需求使用、低碳製造、環境永續、淨零策略顧問等超過30項淨零技術與服務,其中,電解水產氫設備產氫1公斤僅需57度電,節能效率優於國際技術約耗費60度電,系統與日本德山、台塑等多家國內與國際公司洽談合作。
千瓦級 AI伺服器散熱方案是為了解決AI和高速運算晶片端千瓦級散熱及數據中心電能使用效率(PUE)瓶頸,開發廣泛多樣性最適化的散熱方案,已分別與一詮、Intel合作搶攻AI 驅動「冷」革命。

煉鋼出鋼製程視覺擬真雙生系統透過擬真視覺化分析,準確模擬成果,優化出鋼製程,系統已導入中鋼製程智慧化,減少人為開發,提供更準確的模擬以協助決策。織物回收用纖維智慧分選技術讓織物回收0.7秒即可辨識一件衣服的混合物比例,並自動辨識材質大幅提升減碳效益。
綠色金融科技平台則協助企業運用無形資產獲得銀行融資,提高投資者與上下游供應鏈的信心。總統府資政沈榮津表示,淨零排放已是全球趨勢,政府也規劃可行的節能措施與路徑並落實執行。工研院已有許多節能、減碳技術解方,是臺灣邁向淨零時代的領頭羊,以科技力展現實績,未來希望有更多企業與產業響應淨零、推動組織永續發展。
技術司長邱求慧表示,經濟部攜手產業以大帶小,結合公協會及供應鏈中心廠,推展中小企業碳盤查與減碳,以「先減少排放,再淨零排放」主軸,發展製程改善、能源轉換、循環經濟3大策略,公私部門共同協力創造未來的淨零商機,已有超過750家業者,升級智慧化和低耗能製程。
同時,綠電信保機制Q1上路,幫助企業更容易買到綠電,預估超過百家以上企業受惠。淨零對台灣而言,是挑戰也是機會,工研院做為經濟部及政府重要的產業化推手,運用臺灣傲人的半導體與數位產業優勢,充分發揮綠色科研實力,帶領產業邁向淨零轉型。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據IEA發布《淨零排放路徑圖 2023更新版》指出,過去兩年再生能源與綠色投資的「驚人成長」,有些潔淨技術已取得顯著進展,還在原型與示範階段的技術比例,已由50%降至35%,有助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

工研院運用跨領域整合產業的創新研究和科技研發,規劃出臺灣2050淨零碳排策略藍圖,協助產業朝向淨零永續發展,也持續培育許多新創企業。例如:2023年成立新創團隊氫豐綠能,就是以氫燃料電池金屬板電池技術及餘氫發電相關技術,投入潔淨能源發電及工業餘氫再利用等,目前已與車王電、德國萊因、大同合作,石化、半導體產業洽談合作。
此外,明年2025年衍生的新創公司POXAENERGY,則是以軟體加值服務,透過能源管理系統(EMS)、AI演算法等,讓儲能設備更容易介接新硬體,節省用電量20%,讓營運者快速掌握電力交易績效,成為廠商的最佳能源資產操盤助手,目前也已經與華城電機、有成精密合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