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國在1992年舉辦的第一屆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議,也被稱為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這每十年一次的地球高峰會是屬於聯合國與永續發展相關的重要會議,目的在整合全球的資源與共識,來解決氣候變遷、生物滅絕,以及糧食短缺等人類所共同面對的危機。
1992年的地球高峰會,總共有來自176國的政府官員與非政府組織,大約2萬人參加,算是當時人類有史以來最多各國領袖出席的盛會。在這次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地球高峰會,有155個國家簽署《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也因此促使聯合國在1997年通過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規範工業國家未來溫室氣體減量的責任。
2002年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行第二屆地球高峰會,與上屆高峰會不同的是,除全球187個與會國外,還有超過700家大企業與50位企業負責人共同參與,也開始進行許多國家與企業的永續發展合作計劃,並提供解決環境問題所需要的資金與人才。
2012年的第三屆地球高峰會又回到里約舉行,全球超過100個國家領袖出席、近4萬5千人參加會議,共同發表《我們希望的未來》(The Future We Want)。但由於臺灣並非是聯合國的一員,因此在聯合國所舉辦的歷屆地球高峰會中,不曾出現「中華民國」的國家正式代表。不過臺灣的非政府組織卻從未缺席,歷年來三屆地球高峰會,國內NGOs皆參與並嘗試在高峰會中表達臺灣對永續發展理念的認同與努力。
第三屆里約的地球高峰會,臺灣民間15人代表團是以綠領台灣為主軸,呼應大會「綠色經濟與制度建構」的主題,團長清華大學教授王俊秀,副團長是前立委陳曼麗與東海大學教授陳炳煌。王俊秀指出,臺灣民間代表團在高峰會期間主辦一場討論會:能源民主與人民發電廠,並受邀參加各項研討會與論壇,還邀請台灣的環境代表樂團「農村武裝青年」,以歌聲讓臺灣被聽到與看到,這也是臺灣頭一次以音樂形式參加大會。
雖然第四屆地球高峰會因為疫情而停辦,但2023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簡稱COP28),剛於11月30日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世博城舉辦,這是自1992年首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迄今,每年都由各國政府透過會議來達成協議,制定相關政策以減緩全球升溫並因應全球暖化。
陳炳煌說人生苦短,稍縱即逝。他引用自神學家尼布爾關於信望愛的論述:「如要做件有意義的事,單打獨鬥難以成就,需靠廣大、眾人之力才能有成,所以必須彼此相愛;真正有意義的事,不一定在我們有生之年可以完成,所以必須要有盼望。確實有益的事不一定大家很快就認同,所以必須要有信心 。」
最近,王俊秀說:「我們以前受的教育是,不要立志做大官,要立志做大事。看起來好像是騙人的,因為不做大官,哪有權力與資源真正去做大事?」陳炳煌認為,臺灣的民主政治已發展出每2年就有一大選的制度,這次杜拜COP28又促使全國民眾更重視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議題,我們可以邀請2300萬的鄉親們一起來催生〈護地球,保臺灣〉2030臺灣永續發展與實踐的交流分享博覽會。
明年1月13日將進行總統與立法委員大選,總統最重要的任務在外交與國防,是否可以改善台灣超過半個世紀的國際孤兒處境?剛好日本預定於2025年舉辦關西萬國博覽會,這個好時機也能來嘗試先舉辦小規模的「2025臺灣博覽會」,讓世界看見臺灣在生態保育與永續發展的努力。
民間永續發展促進會提出〈22倡議〉,該會成員為歷次參加聯合國地球高峰會的台灣民間代表,這個倡議的構想是全台22都縣市,在聯合國SDGs17永續發展目標中找到某些項目做為與外界分享交流的重點;或許,兩年後台灣的地方選舉,「永續發展」也可以成為縣市長競選活動的重要議題。
在〈22倡議〉中指出,福爾摩沙這座高山海島正在聲聲呼喚,提醒80億的地球村鄉親:面對未來,我們除彼此相愛或共同毀滅,還有什麼選擇?這次臺灣大選,我們呼籲政府與民間,還有,中央與地方通力合作,善用2025年日本舉辦關西萬國博覽會期間 (4/13-10/13),在高鐵各站、北中高的捷運選站、國際機場站(可不用建場館)串聯會議與展示系列成為先導性的另類臺灣博覽會。
同時,在2026-2029的每年,量力而為持續舉辦,最後於2030年推出〈同球一命〉永續發展實踐與經驗交流分享的臺灣博覽會。期待臺灣與地球村面對氣候變遷能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啟動善的循環,讓後代可在地球永續發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