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海輝固卡位離岸風電 搶攻大地工程

國海輝固總經理蔡昇宏表示,今年取得離岸風場場址調查合約,成功卡位離岸風電產業鏈,上月底能源展並應邀出席亞洲離岸風電日。圖為蔡昇宏攝於2025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國海輝固展位,背後為展示中的相關船舶設備。圖 / 策略風知識新聞網

全球第五 適合大型離岸風場開發

離岸風電(Offshore Wind Power)利用海域風能發電,具備風力穩定、發電量高、土地使用衝突少等優勢,已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重要方向。台灣地處亞洲風能資源豐富的地帶,西部海域平均風速高,適合大型離岸風場開發。

根據全球與台灣離岸風電產業最新資料,截至2025年9月,台灣離岸風電總裝置容量已超過4GW,年發電量約86億度,已完工離岸風機445支。台灣在全球離岸風電裝置容量排名去年起躍升第5,預計2030年將達成13.1GW的裝置容量目標。

離岸風電產業鏈 技術環節漸成熟

隨著政府推動能源多元化與減碳政策,離岸風電產業鏈逐漸成熟,涵蓋前期場址調查、海洋地質分析、基礎設計、施工建設、運維管理到併網發電等全方位技術環節。前期規劃階段需進行詳細的海洋地質調查,包括海床地形測繪、土壤樣本採集與分析、環境影響評估等,這些數據直接影響風機基礎設計、施工安全與壽命。

國海輝固擁有專業海洋測量團隊與先進設備,在今年Energy Taiwan展出水下遙控載具(ROV)偵測設備,其中,國籍工作船太平洋犀鳥號已可執行高精度水下偵測與原位測試、船舶第二級動態定位(DP2)、C30海事鑽機系統以及下孔原位測試和取樣系統(WISON® MkV EcoDrive)等,這些儀器、設備與技術不僅有助提升數據品質,也縮短調查周期,加速專案執行效率。

憑藉優勢卡位 成離岸風電鏈要角

國海輝固於2020年由荷商輝固(Fugro)與本土測量公司國際海洋合資成立,專攻離岸風電開發案前期海下地質調查、土壤分析等大地工程服務並協同施工與維運。公司自有團隊與設備,同時引進國外最新技術與資料,成為最大競爭優勢來源。

憑藉優勢,國海輝固今年取得又德離岸風場場址調查合約,成功卡位成為離岸風電產業鏈核心成員。總經理蔡昇宏表示,台灣為亞洲離岸風電發展模範,政府積極推動前瞻減碳技術並布局多元綠能,目前離岸風電已邁入第三階段開發。森崴能源旗下的又德離岸風場為國內指標性專案,規模高達700MW,國海輝固承接場址調查合約,預計今年年底完工。

專業認證實驗室服務 獲高度肯定

離岸風電常見基礎型式包括單樁、套筒、重力式及浮式基礎,選型需根據海床地質條件、水深、風機規格及環境因素綜合評估。土壤試驗技術如標準貫入試驗(SPT)、錐貫入試驗(CPT)、三軸剪力試驗等,可準確掌握海床承載力與地層結構,確保基礎設計安全可靠。

國海輝固在高雄茄萣海科產創園區設有大地工程試驗實驗室,率先取得ISO 17892認證,土壤試驗方法與品質符合國際標準,為風場基礎設計提供權威數據。三年來,專業土壤試驗服務受到市場高度肯定,提升公司在亞太區服務能力並縮短試驗周期。

離岸風電建設階段涉及大型風機運輸、海上吊裝、海底電纜鋪設及併網工程。台灣本土企業積極參與風電專案,推動在地化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風場運維管理則需專業團隊定期檢修風機、監測系統運行狀態並及時處理故障,確保發電效能與安全。隨著智慧能源、物聯網技術導入,運維正朝向數位化、遠端監控與預防性維修發展,提升整體專案韌性與效率。

實質開發 發展經驗有利後續推進

全球離岸風電正朝大型化、深水化與浮式技術突破;台灣也已進入第三階段開發,未來將持續擴大風場規模,引進更高效的設備與先進施工技術。產業鏈上下游協作日益緊密,促進本地技術升級並培育人才。然而,離岸風電產業也面臨海洋環境複雜、施工風險高、投資成本大、法規審查嚴格、社會溝通與環境保護等挑戰。

蔡昇宏強調,政府目前積極推動前瞻減碳技術,鼓勵創新研發及國際合作,為台灣離岸風電創造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但在競爭日益激烈下,應積極提升專案執行效率並預估成本效益,以強化專案韌性並確保長期穩定發展,鞏固既有領先地位。尤其,台灣3-1、3-2期的發展經驗有利後續推進,業界期待3-3期能及早進入實質開發,以助力能源轉型與淨零碳排達標。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