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忽類風濕性關節炎 關節恐變形失能

高雄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石孟潔
高雄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石孟潔提醒,適當治療可以緩解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疼痛與僵硬並能有效避免關節變形。圖 / 石孟潔提供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誤攻擊身體組織,尤其在關節滑膜處,因此造成關節發炎、腫脹和疼痛,嚴重可能導致關節變形及功能上的障礙。

高雄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石孟潔指出,許多患者會以止痛藥緩解長期的關節疼痛,卻忽略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作祟。等時間一久、症狀逐漸惡化,才驚覺已造成關節傷害。她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骨骼變化無法逆轉,關節一旦開始變形就難以恢復至正常功能,呼籲及時就診的重要性。

有對稱性關節腫脹 宜先就診

70歲林姓阿嬤每天起床總感到雙手指關節僵硬腫脹疼痛,沒辦法擰毛巾、提重物深深影響生活,靠著消炎止痛藥緩解關節疼痛但效果不佳,一停藥就痛。症狀持續一年多,在家人堅持下到院就診才發現手指關節變形,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經生物製劑治療後,疼痛感大幅緩解,也逐漸找回生活品質。

石孟潔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表現通常會成「對稱」方式出現,像是手腕、手指、腳踝等關節症狀都會左右同時出現。此外,類風濕性關節炎為全身性疾病,不只會侵犯關節,有些案例會伴隨關節以外的症狀,像異常疲勞、發燒、心血管系統疾病、間質性肺纖維化、骨質疏鬆,甚至併發眼乾、嘴乾的乾燥症、鞏膜炎。

石孟潔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目前主要診斷方式包含血液檢查、病人症狀和影像檢查,醫師也會結合血液檢測,透過患者的類風濕性因子、抗環瓜氨酸抗體、發炎指數,並利用超音波和X光等影像工具來評估發炎和骨骼破壞程度。

根據歐洲風濕醫學會2010年的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標準,主要分為四大類評估項目。第一為受侵犯的關節數,第二為抽血檢查,第三為急性發炎指數,第四則為症狀是否維持六周以上。依診斷標準計分如超過6分以上,就可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生物製劑 物理職能全面治療

石孟潔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針主要以減緩病情、控制症狀,並減少關節的長期損害為主。一般而言,會短期使用消炎止痛藥、類固醇緩解急性發炎疼痛,合併免疫調節藥物來控制。除藥物外也會搭配物理治療緩解功能障礙,或配合職能治療協助患者恢復正常生活功能。

然而,傳統免疫調節劑對某些病患來說,治療效果較侷限或患者無法適應衍生的副作用,長時間使用高劑量類固醇可能發生的副作用,有骨質疏鬆、月亮臉、水牛肩、白內障等。因此,現今生物製劑以及標靶藥的出現,讓醫師、患者有更多元治療選擇。

石孟潔說,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與標靶藥有針劑及口服兩種,能精準阻斷特定發炎物質,較快發揮免疫調節效果,對發炎處有良好控制效果。使用施打的生物製劑,對常忘記吃藥、傳統治療無法獲得良好控制的族群或因副作用無法耐受的患者都是福音。

另外,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女性患者眾多,也有適合孕婦用藥能選擇,她呼籲患者不要擅自停藥並且和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治療方式。

減壓生活禁菸酒 助減緩症狀

對於市面上許多宣稱能「增強免疫力」的保健食品到底能不能吃?石孟潔表示,若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或其他自體免疫相關疾病的族群,過度攝取這類保健品可能使免疫系統失衡,進而影響到病情。她建議患者在選擇營養保健品前最好先諮詢醫師。

石孟潔說,其實如能在日常習慣中做些調整,就有助減緩症狀,例如:避免壓力過大、不要抽菸喝酒,就能有效降低身體發炎反應。此外,規律運動也能增強關節功能、肌力以減少僵硬和疼痛感。

最後,石孟潔說,如發現有對稱性關節發炎腫痛與關節僵硬狀況時,她建議應儘早到過敏免疫風濕科就診,及早與有效治療有助避免關節變形。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