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企併購借東風 與德共舞催化競爭力

德國柏林聯邦議院 Kuppel,情境示意。圖 / Tim Simon@Unsplash

臺企海外併購 歐洲近五年成重點

看好全球經濟區域化走勢,台灣企業為因應世界變局與挑戰,策略上更多以終端客戶與市場為導向,經營模式也從以往台灣管理、亞洲製造、全球銷售,逐漸加重區域職能與市場布局,以達到就近生產、銷售與在地服務。其中,除直接投資,藉由海外併購以快速取得關鍵技術、拓展當地市場、強化供應鏈,漸成為策略主流。

普華國際財顧執行董事周容羽指出,近期鴻海收購ZF車軸系統子公司、國巨收購施耐德工業感測器事業、友達收購車用人機系統商BHTC、貿聯收購德國線材廠LEONI的工業應用事業群等,過去5年,海外併購件數約佔台灣整體併購市場的30~40%,其中,又以歐洲為重點年平均9件、交易額達美金10億元,領先北美、日本與東南亞等。

德經濟停滯尋變革 臺企蓄勢待發

德國向來為歐洲經濟主要引擎,但近年成長動力不足。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經濟持續低迷,連兩年衰退並面臨停滯性通膨的困境,就連強大的工業製造統計指標也持續降溫,在歐洲主要經濟體中衰退最嚴重,月工業生產指數較去年同期維持5~10%衰退。尤其,引以為傲的汽車製造供應鏈,也在電動車浪潮與消費購買力下降雙重夾擊下,步入產業寒冬,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面對經濟向下修正壓力與產業轉型挑戰,歐洲集團與企業為應對競爭力衰退與日益加重的財務負擔,紛紛啟動組織重整與資產出售計劃,以更聚焦核心業務、提高效率,強化禦險能力,如國人熟知生產馬牌輪胎的德國Continental將分拆非車用橡膠業務、ZF預計分拆車用傳動業務並尋求合資夥伴;BASF也計劃分拆貴金屬與車用催化劑業務等。

德國經濟降溫 併購活動持續活躍 

普華國際財顧副總鄧宇凱指出,觀察2024年德國併購交易數據,經濟活動雖降溫但併購活動持續活躍,在總計近1,191件交易中,約56%交易案屬歐元1,000萬至1億元間的中型交易,其中約59%案件買方為外國投資者;53%屬策略投資人。

鄧宇凱分析,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包括來自亞洲日益增多的外國企業,正主動參與德國市場的投資,德國企業正面臨重整與集團分割等交易案增加,策略性投資也逐漸成為德國併購交易市場的趨勢主流。已有數家台灣企業成功掌握此波浪潮,成功收購數筆關鍵資產,對集團業務擴張與技術提升達成催化效果。

科技賦能優勢互補 臺企黃金機遇

德企傳統上注重品質與品牌價值,但也存在不足處。鄧宇凱指出,如生產成本高昂、對傳統製程工藝過分執著以及大型集團僵固緩慢的企業決策文化等,都使其難以快速應對由AI引領的數位化與科技驅動的產業變革。

相較台灣企業擁有深厚的科技底蘊、完整的供應鏈體系以及充足的高科技人才,恰可有效彌補德國企業的不足,為雙方提供策略互補價值;台德都是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商模存在一定共通性。臺企可助德企拓展亞洲市場;德企可為臺企提供關鍵工業技術支持,雙方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交易確定性員工維權 優先於估值 

鄧宇凱說,從去年美歐成交案件觀察,歐企平均估值約較美企同業倍數低約20%,尤其汽車產業標的受整體需求衰退與企業重整,產業交易倍數近年持續下降,企業價值/息前稅前折舊攤銷前(EV/EBITDA)倍數,也由2022年10.2倍降低到2024年的6.6倍。

這顯示賣方出售與否的決策重點,漸從以往估值優先逐步轉為交易的確定性與員工權益的維護。臺企自新冠疫情以來積累豐厚資金儲備,從戰略、資源或資金等多角度評估,此時皆是臺企評估赴德投資的絕佳時機。

審慎評估併購架構 四要四不心法

周容羽指出,歐盟為同中存異市場,儘管有統一管理架構與市場,但成員國間在投資法規、勞工權益保障、國情文化上皆有顯著差異。臺企在面對德國市場乃至整個歐盟的潛在併購機會時,必須保持謹慎,避免盲目行動。她提出併購交易的「四要四不」心法供臺企借鏡。

所謂四要是指,要清晰定義集團投資策略,完整掌握投資目標與預計投入的資源、要充分利用當地專業顧問團隊,提前對潛在標的進行盡職調查評估、要建立與目標企業的商業往來或與股東的關係,以構建後續談判優勢;最後,要早期掌握並分析相關交易所需的監管審查程序以評估完成交易的可行性。

在四不方面,周容羽指出,不要低估文化差異,要提前制定整合計劃、不要在未明確集團策略匹配性前就貿然參與競標、不要忽略歐洲各國法規差異對交易執行的影響以及不要輕忽歐洲嚴格的ESG與勞工保障規範。

併購交易三變 收關鍵資源創三贏

周容羽指出,德國併購市場自新冠疫情以來,不僅交易數增加,交易性質也發生三大變化。首先,許多交易源於企業重組,投資者需更加關注收購後整合與額外資源投入;其次,公開競標模式逐漸式微,代之採小規模邀標甚或一對一談判模式,投資者如何對賣方股東展現策略價值變得至關重要;第三是地緣政治與市場不確定性風險導致交易完成時間延長,投資者需具備更多耐心與應變能力。

德國經濟轉型與企業重塑已成定局,大企業分拆與中小型家族企業退出將持續成為德國併購市場的主旋律,無疑是臺企收購關鍵資源的良機。不過,臺企宜保持耐心,整合內部團隊與外部顧問資源,提前進行縝密策略及風險評估,持續關注並布局特定標的,待時機成熟就果斷出手,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周容羽強調,臺企同時也可借鏡已在德國有成功收購經驗的業者,如貿聯、樺漢等的成功策略,先在海外收購一個主體平台,後續再以該平台推動更多併購,如此不僅可降低收購後整合門檻,也可加速臺企國際化,實現公司、員工與股東三贏。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