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6次評估報告指出,今後20年內,因全球暖化將升溫攝氏1.5度,氣候變遷將導致極端氣候災難、熱浪、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危害,全球皆然。
研討演練觀摩座談 切入社區思考
過去50年,亞洲地區經濟發展快速,人口也快速擴張,因為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遷,極端天氣衍生的災害事件頻仍並持續蘊藏威脅。為此,日前由英國、印度和台灣學者聯手,在花蓮東華大學展開為期4天的災害應對、復原力與永續議題國際學術交流研究與考察。

東華大學永續長李俊鴻指出,這次適應能力、韌性與永續發展研討(ACRS 2025),邀請英國Aston University、印度Central University of Himachal Pradesh、慈濟大學與花蓮縣消防局等單位共襄盛舉,活動有研討、防災演練觀摩與參訪座談,從社區規模切入思考,以提供社區更安全穩固的保障,同時,加強台灣、英國與印度的學術與知識交流。
永續發展 用科學驅動可行新解方
來自英國伯明罕的阿斯頓大學領隊教授Komal Aryal指出,亞洲各地的山城越來越容易受到自然災害影響,為增強山地城市的復原力、減少災害風險,實現永續發展,由該校主導並匯集來自英國、印度和台灣的研究學者與緊急應變人員,將一起為世界上高風險城市地區,制定出以科學驅動、確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中央喜馬偕爾邦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院院長Deepak Pant說,近年喜馬偕爾邦經歷多次災難事件,影響整個南亞地區的社區。他感謝阿斯頓大學發起這項重要合作,從這次來東華大學開始,今後將致力三方推動這項夥伴關係的發展。
以行動研究開新知 建立防災意識
Komal Aryal說,阿斯頓大學五個系的學者正與海外10位同行合作,透過行動研究共創新知,目的在建立脆弱地區的適應能力,促進以科學主導的災害應對策略,合作過程特別強調實地考察並與當地社區合作,因為這些是人類在2030年後,全球將發展與努力的核心議題。
對花蓮縣防災教育中心新穎的AR設備帶來的臨場感與互動性、國中小學校外教學向下扎根以及無腳本大規模災害演練的做法,Komal Aryal肯定這些都是建立防災意識的重點。在參加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主持的座談後,他希望這次三國夥伴會議能成為全球學術界、政府和社區攜手應對氣候變遷、災害風險的範例。

Komal Aryal解釋,今後這項夥伴關係將與國家和地方政府、技術機構、非政府組織和社區團體密切合作,透過實地研究,擴大社區主導的適應能力,推廣用於災害復原的數位技術並確保基於科學的政策整合。希望此次合作能成為學術界、政府和社區合作應對氣候和災害風險的全球典範。
聚合國際夥伴 公私協力緊密合作
Komal Aryal表示,研討會不只為學術交流,核心目標是將志同道合的國際夥伴聚集在一起,讓中央與地方政府、學術機構、NGO及社區團體緊密合作。就像過去阿斯頓大學舉辦的倫敦消防隊和西米德蘭地區(West Midlands)地方災害韌性論壇,就是為凝聚面對2030年後全球發展與災害風險管理策略的共識。
西米德蘭地區地方韌性論壇韌性規劃專員Luke Martin就說,從這次參訪凸顯阿斯頓大學的學者,在改變西米德蘭茲應對危機和緊急應變方式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適應策略自然為本 創新災害管理
專長領域在易成孤島地區的社區適應力、數位科技與社區為本研究的阿斯頓大學資管系教授Lucy Bastin說,在全球氣候環境條件快速變化下,增進易成孤島地區的社區適應力至關重要。她認為,關鍵行動將包括加強社區成員使用數位技術能力、以自然為本的適應策略,確保基於科學基礎的知識共享和政策整合。

Komal Aryal補充說,該校學者致力促進與2030年後全球新興發展議程一致的變革性和影響力政策。目前,也在東協國家開展災害管理制度和人道主義創新等工作,將活動擴展到南亞和東北亞,相信可以進一步增強當地的抗災能力。
加強社區防災韌性 勾勒永續願景
本次研討會有來自阿斯頓大學五個學院的跨領域學者,目前進行的行動研究包括在東南亞協助災害應變、災後復原管理以及其他基於人道主義的工作,活動擴展到南亞和東北亞,目標在加強社區防災韌性,呼應SDGs倡議的轉型與實質影響力,全力勾勒2030年後的永續生活願景。
李俊鴻指出,英國、印度與台灣的這項國際倡議,主要目標就在加強台灣、英國和印度在永續發展下,透過三方共構的夥伴關係平台推動學術合作與知識交流,促進全球社區更安全更具韌性,使夥伴平台上的所有人都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