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到馬尼拉東南方新興規劃的城市BGC,全名波尼法西奧堡壘 (Bonifacio Global City),區內大部分土地由菲律賓頂級開發商AYALA LAND持有。距馬尼拉金融區Makati CBD約3公里。
2003年開始,BGC特區由菲國政府與Ayala Land集團全力開發,歷經14年建設陸續完工。區內沒有漫天飛舞的電線電纜,各類管線全部地下化,路口紅綠燈配有自助過街人行按鈕、街道整齊清潔,街區管理規劃合理,號稱可以媲美紐約曼哈頓。
BGC約有台北市信義區5倍大,區內有許多公園、草原、綠地,某些大樓的房價,在菲律賓算是最高的。疫情封城時,我經常「偷跑」來這裡運動,諾大的空間,幾乎只有我一人。現代化完善的城市規劃,有時讓我有點分不清到底身處東南亞或是歐美地區。
BGC有很多可以寫的,但我特別鍾愛某些角落發現到的街頭藝術。如同台北西門町是台灣街頭藝術表現淋漓盡致的一個區域,街頭巷尾經常看得到各式各樣塗鴉。
於我,藝術是對生活進行形象概括的創作,人類生活方式的縮影,屬於文化的呈現。我甚至認定,遠古時代原始人在洞穴中作畫,可能稱得上是最早的「街頭藝術」。

排除惡意破壞性的塗鴉,例如:小時候在風景區經常可看到的「到此一遊」等,街頭藝術有其存在必要,其表現方式並不限定在繪畫、噴漆、模板塗鴉、海報拼貼、立體藝術,有別於特定的公共藝術是種純粹的藝術,與畢卡索、張大千的作品不同。
如果是為商業行為服務的街頭藝術,我覺得不管本質或意義上,均與塗鴉的原義與精神相左,如同將國父十次革命、法國大革命等,對比一些政治操弄的遊行,商業藝術顯得那麼廉價卻又貼了個天價標籤。
班克希應該是世界最知名的街頭藝術家,他的作品表面看似公平有序、沒有貧困和紛爭的理想社會,實際上可以窺見受到全方位管控,只有自由的外表,至於人的尊嚴與人性則受到否定。
何處才是真正的烏托邦?街頭藝術多少有點反烏托邦主義的意味,通常街頭藝術多數是年輕一代的產物,他們想要讓大家看見自己,反對社會約束。
然而,隨年紀增長對社會有了更多體悟,也受到來自家庭、社會、婚姻、下一代育養等種種壓力後,人年紀一大還有心力繼續搞街頭藝術的幾希?


藝術是多元的,可以透過不同媒材找到表達方式;社會也一樣,需要多元化,需要有多種的聲音,是否必須在合情合理合法前提下進行?
街頭藝術是一個城市年輕的象徵: 叛逆卻激情,你可以不贊同,卻不能忽視它的存在。因為它深層含義正表徵著世代間曾經的叛逆,也代表著我們曾經逝去的年輕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