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2022年台灣十大死因,其中,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與高血壓等都與高血脂症,息息相關。國民健康署2017-2020年的調查也顯示,18歲以上的國人當中,27%高血壓、11%高血糖,高血脂也有26%,「三高」患者心血管疾病風險是一般人的1.43-1.78倍。
隨著尾牙春節來臨聚餐增多,醫師們提醒高風險病患應節制飲食與飲酒,建議選擇低脂肪、高纖維的食物,如蔬菜和瘦肉,避免油炸和高脂食品。同時,保持規律運動,如散步或騎自行車,以控制血脂,促進心血管健康。台灣動脈硬化暨血管病醫學會理事長劉言彬指出,三高中特別要關注「高血脂」,因其症狀不明顯,難以自我量測,患者在疾病防治上更加困難。
壞膽固醇 心血管疾病主因
臺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高憲立醫師表示,低密度膽固醇(LDL-C),俗稱壞膽固醇,是危及心血管疾病的主因,國人飲食西化與生活型態改變,面臨膽固醇過高問題,增加血管阻塞、中風與心肌梗塞風險。
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分級有輕度、中度與高風險三級,取決於患者的年齡、病史、共病與疾病嚴重度等因素,面對不同風險等級患者,醫師會根據患者實際病情進行分級治療。在LDL-C治療指引上,目前國際間有多套指引,台灣接軌國際將高風險患者的治療目標設定在低於55mg/dL。
高風險群 壞膽固醇值< 55最好
高憲立說,國內臨床與亞太地區的研究顯示,即使在藥物治療下,台灣心血管患者中有近五成(46%)仍高於100 mg/dL;高風險患者控制達標比例僅22%,原因除藥物無法達到百分百控制效果,藥物副作用、患者輕忽無感症狀,坊間充斥膽固醇治療迷思都是控制不好的原因。

關於降低膽固醇普遍的迷思,包括「膽固醇降太多了對身體不好」或「傳說中某種保健產品可降低膽固醇」等觀點。高憲立說,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將LDL-C控制極低與失智或出血性腦中風有直接關聯。對高風險患者來說,低密度膽固醇控制最好小於55mg/dL,越低越有助預防心血管復發風險。
控制壞膽固醇 口服針劑可併用
亞東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吳彥雯醫師也提出警訊,台灣心血管死亡率顯著高於日韓,若單純使用口服藥物治療後的LDL-C<55mg/dL達標率仍不理想,因此建議除口服藥物外,若能善用資訊系統輔助與考慮合併針劑藥物治療,將有機會幫助患者降低LDL-C。
吳彥雯以亞東醫院為例,利用資訊系統自動提示後,急性冠心症病患LDL-C達標率快速提升,但對這類高風險族群來說,數據不夠理想;醫院也透過強化影音衛教、舉行病友團體與社區講座以及跨團隊整合衛教等多管齊下,結果急性冠心症與高風險慢性冠心病者LDL-C<55mg/dL的達標率提升但同樣還有進步空間。最新國外研究發現,目前合併使用口服與針劑藥物治療可以提升達標率。
PCSK9抑制劑 助降低壞膽固醇
高憲立進一步補充,近年國外研究發現,PCSK9抑制劑可降低LDL-C、預防冠心病,臨床試驗發現有降低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發作風險。至於,坊間魚油、薑黃或紅麴等保健食品對降低LDL-C並無顯著效果,其中,僅降血脂藥具臨床實證療效,不過前提是患者要配合醫囑積極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