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女人竹東個展 林嘉妮自在泥娃娃

林嘉妮(Michelle)疫後首場個展《泥娃娃》,五十多件形態各異的「胖女人」與來自妮的世界系列繪畫,躋身竹東忠孝路名冠藝術館,展期至8/26。圖 / 策略風知識新聞網
林嘉妮(Michelle)疫後首場個展《泥娃娃》,五十多件形態各異的「胖女人」與來自妮的世界系列繪畫,躋身竹東忠孝路名冠藝術館,展期至8/26。圖 / 策略風知識新聞網

雕塑做為一種造型藝術,用雕塑工藝或技巧,決定雕塑創作的藝術形式與空間關係。繪畫布局是基礎,空間感的想定、裝置時的意義置入與展現,則決定了作品與觀賞者間要以什麼方式互動、用什麼姿態對話。

林嘉妮(Michelle)疫後首場個展《泥娃娃》,五十多件形態各異的「胖女人」躋身竹東忠孝路名冠藝術館,展期至8/26;名冠隱身社區,扎根地方30年,全館瀰漫咖啡香與濃濃藝術氣息,隨木製樓梯拾級而上便可直通二樓展區。

雖然以泥娃娃為名,胖女人雕塑作品卻是手工捏塑後,以耐候鋼為材料,經千度高溫淬練而成。林嘉妮說,耐候鋼迷人的地方在於金屬材質卻保有溫潤感,尤其金屬表面會隨自然環境與時間挪移演化,在視覺上不時予人細膩但全新的感受。

藝術表現上,雕塑除必備的雕塑技巧,作品完成前後也先後考驗著作者在繪畫與裝置藝術上的能耐。傳統藝術在二度空間做雕件、三度空間創作仙佛人物等,作品或實心或中空,共同點是所有作品都能堅實、自主傳達雕塑家想傳達的意義、象徵或生活主張。

林嘉妮這次個展,除原本既有的胖女人雕塑,也將繪畫與二度空間的雕件技巧,透過新產品創作方式首次問市,使得這次個展作品超過50件,首度展出「來自妮的世界」壓克力畫系列以及胖女人立體雕件壁飾,作品質量與形式皆有突破,也能看出在繪畫與裝置藝術上逐漸蓄積的底蘊。

林嘉妮雕塑的胖女人,該是群四十開外凍齡的大女孩,她們不約而同的傳達一種「無入而不自得」的生活主張。圖 / 策略風知識新聞網
林嘉妮雕塑的胖女人,該是群三十開外凍齡的大女孩,她們不約而同的傳達一種「無入而不自得」的生活主張。圖 / 策略風知識新聞網

雕塑者在創作時依著來自雕塑的美學經驗、知識、技巧,在平面繪畫上勾勒出物件基礎形貌,以決定空間均衡與雕塑作品要呈現的態勢、塊面與線條、虛與實的比例;從裝置層次透過媒材特性、材質觸覺、視覺等,具體將雕塑者關注的文化現象,從意義、敘說營造、做出符合質感,置入環境中能夠與所在空間,共同型塑並恣意傳達作品的主體意義。

自古以來,東西方雕塑最關注的是作品的時代意義或雕塑者想彰顯的文化現象。例如,特色雖隨時代不同而演化,但是中國雕塑長期以仙佛傳說為創作原型;又如日本晚近興起的侘寂風、早前台灣跟隨歐美流行過黃色小鴨代表的療癒觀。

看著胖女人們,或坐、或臥、或躺,跪坐或立在櫃上或側臥茶几,問起林嘉妮的創作觀,她說作品都「以自己為原型,法乎自然。想做就做,靈感一來就創作,不論時間」。

林嘉妮中年為興趣轉進藝術創作,以冷門的耐候鋼雕塑胖女人,選材創作的獨特性,即便謙稱自己半路出家,這幾年卻已開展出一片天。她的雕塑看似無欲卻鍾情。勇於展現雕塑者不同的核心能耐。例如:挑戰材料限制,突破造型與重量的天然極限,跳出框框,將耐候鋼從立體人物轉為平面雕件。

林嘉妮跳出框框,挑戰材料限制、突破造型、重量等極限,將胖女人從立體人物轉為平面壁飾雕件。圖 / 策略風知識新聞網
林嘉妮跳出框框,挑戰材料限制、突破造型、重量等極限,將胖女人從立體人物轉為平面壁飾雕件。圖 / 策略風知識新聞網

展出中的「來自妮的世界」系列,展現繪畫實力、構圖創意與慵懶逗趣的生活、渾然天成的胖女人與愛貓「黑面蔡」,黑貓與渾圓女體,經由作者細心觀察、佈局、呈現人與貓自然多元時而黏膩、時而冷淡,有趣的互動畫面。

當作品問世,作者已死,作品卻仍能經由視覺、觸覺,在特定時空替原創者說話。靜立在胖女人的雕塑物件與繪畫作品前,透過有限理性去解讀並以心流與作品對話,察覺作品也正含笑靜靜與我們對看。

「雕塑不只是放置於某個空間的物體」,而是與空間並存或藉空間烘托的一種主體,具有外在表徵與內在意涵。在我看來,林嘉妮作品中的胖女人,是一群三十開外凍齡的大女孩,她們不約而同的傳達一種「無入而不自得」的生活主張。

以胖女人為主題進行創作的雕塑家不少,選用耐候鋼表現女體千姿百媚的,林嘉妮是台灣第一人,除胖女人的選材自述;大量新增的「來自妮的世界系列」,或可進一步看見作者,對全系列作品內在的詮釋、表徵與意涵,在表象以外,對喜歡林嘉妮作品的人來說,這當是值得持續觀察與玩味的韻事與趣事。

 

延伸閱讀

google.com, pub-9231246403495829, DIRECT, f08c47fec0942fa0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