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的自傳下冊最近上市,其職場生涯可說橫跨了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整段歷史,他過去曾在演講中提到台積電的成功因素,主要包括創造代工商業模式和適時掌握產業在全球起步的契機。
當然台灣過去經濟發展的階段,也剛好有利台積電的發展,雖然有人說李國鼎等官員和工研院功不可沒,張忠謀也特別強調,台積電所以能成功,其中,台灣高等教育人才的供應是很重要的關鍵。
前國際傑人會世界總會長、南加州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施文炤,曾提到台積電猛將如雲的人才供給,就像是千軍萬馬湧進獨木橋。他說,台積電早期的技術和人才基本都來自美國和曾在半導體大廠歷練的台灣留學生,這就成了台積電骨幹人才與台積帝國二代接班的基本標準。
施文炤說,2024年初,台積電擁有2萬9000名碩士和超過2600位博士,一般的工程師想要在台積電拾級而上,擠進高管的行列需要歷經漫長的職業生涯,副總級別的,通常年齡普遍在五六十歲左右。
02
針對半導體人才的培育,學者和媒體曾評論說,教育部這幾年補助國內頂大設立半導體學院,各大專院校都在趕流行,開設大量同質性甚高的半導體學程。雖然,面對少子化衝擊,各大學都必須也都謹慎以對,但對高等教育偏向發展,說到底並非好現象。
我認為人才培育雖是國內半導體產業所關心的,但是像台積電這樣的國際企業,實更應著重企業內部人才培訓與在職訓練,應可以贊助大學畢業的員工,回學校唸碩士在職專班,甚至攻讀博士學位,因為這才是產業人才培育,該有的先決策略。
這就像我剛從美國返台,30年前PC產業的Wintel,如日中天;後來是採用Google、Apple智慧手機崛起,最近則是AI 產業的Nvidia、AMD在風口浪尖上,全球資通訊產業的更迭可說既迅速又變化太大了。
所以,教育部在各大學不應只設立半導體學院,而是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在基礎科學和工程教育,尤其要思考如何讓國內高教可以做到跨域創新,別忘了全球目前還有生技、電動車這些產業也都很熱門,教育部應該補助各大學,鼓勵多元發展,而不是一味繞著台灣的半導體與AI產業錦上添花!
03
今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拜登政府官員在與川普團隊辯論蕊片法案的存廢問題,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坦承美國終究擋不住中國的突破與進步,所以,美國需要靠自己,但英特爾讓美國失望了...。
根據媒體報導,相較於競爭對手三星電子和英特爾的晶圓代工事業陷入泥沼,台積電2025年持續通吃全球7奈米以下的大單,同時掌握AI晶片大客戶,加上2奈米新製程將如期登場,舊時晶圓代工三雄交火的戰況,目前早已變為「一個人的武林」。
目前,中國雖積極發展半導體產業,但美國軍工複合體開始啟動,雖無法碾壓中國但確實可以拉開差距,未來這幾年就看川普政府的作為。而我認為,台積電只能配合美國的政策,除了到Arizona設廠生產,應該會跟美國頂尖大學,如MIT等名校合作,去開發更先進的製程。
至於,張忠謀所憂心的美中冷戰,勢不可免,但我仍認為全球半導體產業將來有機會崛起的,除美中兩國,還有日本和德國。所以,台積電需要擔心的,不只是台海危機,還有台灣未來在整個台積帝國的角色。
目前台灣,扮演著台積電的決策中心、技術開發和擁有先進製程的角色,雖還有大部分的產能,但將來在美日德的產能比例一定會增加。原因無他,台灣受限於水與綠電等可再生資源影響,使得現有可增加的產能,很快將會抵達極限,只能持續往台灣以外的全世界擴大生產版圖。
04
我看台積帝國既已成形,目前是以台灣為中心,並往日本、美國和德國拓展疆土。但王朝的興衰,若以三十年來看,台積帝國應至少還可風光十年,接下來則會面臨來自日本的競爭,當然,如果因應得宜則將不受影響。
再來這二十年間,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崛起,台積電應該會面臨很大的挑戰,因為中國有海歸人才,還有追求自主的決心。如果台積電有美國的市場和科技人才為後盾,同樣也就不用太擔心。
這就好比台積電亞利桑那廠總經理卡斯塔那里斯面對人才短缺挑戰時表示,初期先讓600位工程師到台灣受訓,另外也請台灣的專家以三年的臨時派遣方式到工廠協助,而現在,該廠正與亞利桑那州和美國各地的大學合作,積極招募人才。
再看未來這三十年,我們已聽說現在台積帝國內,已經出現有來自國內各頂大的主管所形成的派系,將來若再加上日本、美國和德國廠經營團隊所代表的外藩,我希望未來不會出現有皇親國戚把持朝政的消息,如果這樣,那就不致迅速造成帝國的分崩離析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