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動文創羅盤 海洋文化獎迎風啟航

第一屆海洋文化獎頒獎典禮
為樹立海洋文化的保存、維護與典範發揚,海委會15日下午舉行第一屆海洋文化獎頒獎典禮,由林惺嶽、夏曼‧藍波安、廖鴻基、郭健平、劉烱錫以及蘭嶼東清社區發展協會獲獎。圖為唯一團體獎得主蘭嶼東清社區發展協會領獎一隅。圖 / 海委會提供

臺灣四面環海,長久以來許多在藝文領域默默耕耘的先行者,以他們的創作、行動與知識,透過文字書寫、藝術表現、海岸聚落生活的保存與活化,從文化的視角,引領國人知海、近海、進海。

為樹立海洋文化的保存、維護與典範發揚,海委會昨(15)日下午舉行首屆海洋文化獎頒獎典禮,由林惺嶽、夏曼‧藍波安、廖鴻基、郭健平、劉烱錫以及蘭嶼東清社區發展協會獲獎。

以藝術為帆文化為槳 迎風啟航

海委會主委管碧玲致詞時指出,海洋文化獎目的在發掘投身海洋文化領域,實踐海洋精神的工作者,藉由表彰他們動人心弦的事蹟與成果,鼓勵國人持續以藝術為帆、文化為槳,讓臺灣從心靈迎風啟航、探索海洋。

管碧玲說,6位得獎者在藝文等領域,對海洋文化的建構與發展有深遠貢獻,付出熱情與堅持,不但突破歷史框架也轉動文化與創意羅盤,啟發探索海洋的無限可能。

林惺嶽 夏曼‧藍波安 廖鴻基

林惺嶽 以獨特的藝術視角,對臺灣海洋進行深刻詮釋與表現,畫中建構出堅毅自信的臺灣意象。揮灑豐饒渾厚的生命能量,為臺灣海洋的磅礡氣勢與神奇魅力烙下精彩詮釋,道盡對臺灣的壯闊情懷與澎拜情感。

周昱瑄代表領獎時表示,林惺嶽曾跟她說,「畫家的使命,就是用生命去貫徹繪畫這件事,畫出這片孕育他生命的山與海」。感謝對林老師畢生努力的肯定。

夏曼‧藍波安。
第一屆海洋文化獎得主夏曼‧藍波安領獎。圖 / 海委會提供

夏曼·藍波安 將蘭嶼獨特的宇宙觀、傳統與現代交織的文化意象轉化為觸動人心的文字。「作品突破地域界線,以海洋為載體,將雅美族海洋文化傳遞給世界,讓海洋不再只是自然景觀,而是文化與夢想的載體,展現海洋文化的穿透力與生命力」。

夏曼‧藍波安說,臺灣過去從沒有一個國家獎項以海洋文化為主題,回饋藝術工作者,感謝海洋文化獎的設立,讓長期為臺灣海洋文學付出的作家被看見。

廖鴻基 長期以文字為舟,帶領讀者踏上海洋旅程,為臺灣海洋文學代表性作家。創作視角突破從陸地看海洋,改以海上之眼描繪海洋的浩瀚與深邃。透過文字引領感受無垠海洋,啟發海洋自覺,對臺灣海洋文化的形塑具深遠影響。

第一屆海洋文化獎得主廖鴻基領獎。圖 / 海委會提供

廖鴻基說,第一屆海洋文化獎表示臺灣社會真正走向以海洋為榮的第一步,他將肩負責任,發揮更大力量,為臺灣海洋文化努力。

郭建平 劉烱錫 蘭嶼東清社區

郭建平致力海洋文化的實踐與傳承,並以具體行動詮釋海洋文化的穿透力。其帶領雅美族藝術與工藝團隊,將臺灣的傳統海洋文化與現代創意相融合,讓蘭嶼的傳統樂舞、臺灣海洋文化躍上國際舞臺。

也讓蘭嶼的海洋文化成為臺灣與世界對話的橋樑,並為臺灣海洋文化的國際交流開新局,郭健平在頒獎現場吟唱一段原住民族傳統詩歌,內容鼓勵大家保存航海知識,走向世界。

第一屆海洋文化獎得主郭健平
第一屆海洋文化獎得主郭健平領獎。圖 / 海委會提供

臺東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劉烱錫,以深厚的學術基礎與堅毅的行動力,投身復興阿美族竹筏與航海技藝。透過竹筏帆船技藝再現、跨越黑潮航行到綠島,以行動做出對臺灣海洋文化最深刻的詮釋。

也對臺灣海洋無形的文化資產保護與文化傳承具重要意義,為海洋文化的再生與傳承提供珍貴典範。劉烱錫說,臺灣做為南島文化的原鄉,期待未來有機會以航海進行國際交流。

第一屆海洋文化獎得主劉烱錫領獎
第一屆海洋文化獎得主劉烱錫領獎。圖 / 海委會提供

蘭嶼東清社區發展協會以深厚海洋文化根基,凝聚部落智慧與力量,由老、中、青三代牽手重現蘭嶼10人大船的造舟技藝與祭儀,該協會理事長陳雯珊表示,將凝聚社區點滴力量,讓海洋文化延續下去。

東清社區完成雅美族的文化傳承與創新,激發大眾關注蘭嶼雅美海洋文化議題,促使蘭嶼海洋文化成為臺灣,甚至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對形塑臺灣海洋文化具重要影響。

海洋文化獎每兩年頒發一次,得獎人獲頒獎座、證書與新臺幣五十萬元獎金。管碧玲親任本屆評議會召集人,委員有李敏勇、吳瑪悧、許雪姬、邱坤良、孫大川、陳郁秀、臧振華、劉益昌、戴寶村、徐宜君、林騰蛟、黃昭欽與李珊瑩共14位。

 

延伸閱讀

 

發表評論

請輸入您的評論!
請在這輸入你的名字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